为何古人都是出家当和尚,而不是去做道士?

如题所述

因为在古代那个情况下,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当一个道士的,当一个道士的门槛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和尚比起当时的门槛来说,和尚是更加可以能够随便就去当上的。所以古人宁愿去出家当和尚,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去作为一个道士。而且古代流行的道士也有很多是假的,他们对于道士方面也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也是找不到去当道士的这一个门路,最终他们也会不选择去当一个道士。

我们在一些小说还有电视剧的片段中也看到过,有一些道士他们是专门坑蒙拐骗的一些人,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一些行为,来让百姓对他们取得同情的心理。而百姓对他们的同情,不会对他们付出很多的关注,甚至他们也会向百姓收取一些钱财,而这些钱财自然就是去骗寻常百姓的钱财。所以如果在大街上看到道士做法,那十有八九都可能是假的。但是百姓毕竟还是知道了解这样的事情比较少,所以经常会被他们欺骗。

不过和尚对于他们来说确实不一样,因为和尚不会威胁到百姓的社会利益,最多会进行一些化缘的活动,所以百姓对于和尚也是非常信赖的。而且他们对和尚也是充满着敬仰的心情,比如再去寺庙礼佛的时候,他们会心甘情愿的掏出自己的钱来补助寺庙。而寺庙的和尚也是让他们量力而行,并没有强迫他们一定要贡献多少钱。所以作为一个和尚,其实在社会中的一些贡献是要比那些假的道士要大的。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佛家的寺庙,而道家的寺庙相对于佛家的寺庙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他们去作为一个和尚还是比较容易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0
因为古代宋元以前还不分全真正一道士的时候,是不强制你出家的。当道士可出家可不出家。而且当了道士照样族谱可查,但是和尚就不一样了,直接就族谱除名,表示没有这个人了,因为当和尚都姓释,不能再用原来的姓。所以,一提出家大家第一反应是出家当和尚了。唐朝玄宗的时候道德经是科举考试必考的书,读书人肯定都得读,要不然科举过不了啊。因此比较属于上流社会的必读物,大家也知道那时候识字率多低。当时道教主流思想还是比较积极入世的,比如李泌,和后来的陶弘景等。认为自己若不能当道士,就要当宰相救世。天师世家也是都有朝廷正二品官职在身的,会经常去参与一些民生之类的政治事情,比如哪里干旱,皇帝下旨让祈雨啊之类的。但当和尚就没那么麻烦了,念好经修好自己就是真修行了。
第2个回答  2020-03-04
那是因为做和尚的条件要求比较低,而且寺庙众多,自古都有富和尚穷道士之说。道士生活的地方一般都是深山老林,比较艰苦,也有是因为信仰不一样,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受到佛家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20-03-19
古代道教除了诵经之外,还要学习科仪术数,比如星象,风水,医学等。没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无从学起,且道教虽有出家因缘的说法,但不是全部根本学说,只是其中一脉。更多的是教会一个人在人间如何活好今世,所以所谓观世间无常之人,顿悟出家会大多选择佛教。其实在清朝以前佛道信仰是五五开的,后来清朝入关,导致道教信仰衰落,你的固知识来源,大多是从清至当代接受到的。
第4个回答  2020-03-04
因为古代很多人都出家是因为和尚对于出家要求的比较松散,而道士对于修道的人要求的比较严,而且也比较苦,这也是他们两个宗教门派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