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有什么让人留恋的?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反清复明”?

如题所述

即使明朝不好,可它是汉人的天下,清朝再好,他是满人的,为了统治汉人,为了夺取全国的统治权,满洲贵族对反抗的汉族军民一律屠杀,这种屠杀是大规模的,没有原因的,杀汉人就跟杀死一只小鸡一样,八旗官兵取得了胜利,就要得到奖赏,这个奖赏从哪里来?侵占汉人的土地,剥夺汉人的财富,给八旗官兵发放福利,所以很多汉人为了个人利益要“反清复明”。

清军想让汉人服从自己的统治,一开始选用了残忍暴力的手段,破坏了民族的和睦,汉人大规模的反抗最后全部被清军镇压,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清政府的统治,这不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暴力达到的效果,清军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办法征服汉人的心,他们重用汉人,延续明代旧的制度,达到了缓解的作用。

即使清军已经得到了全国的统治权,可是那些爱国人士依旧不想放弃自己的朝代,当时反清复明的重要人物“郑成功”召集了数百人进行起义,抗击清军,不少汉人,抗清的人都来投靠他,有了自己的部队,又夺取了厦门,设立了抗清基地,郑成功的部队越来越壮大,最后成了东南沿海地区最强大的抗清力量。

其实不少汉族人对清朝充满了仇恨,他们怀念曾经生活过的明朝,所以一直都在跟清朝抗争,不是朱三太子,就是朱四太子,假装老朱家的后裔,组织自己的队伍,抗击清朝,后来又出现了天地会,都是“反清复明”的标志,只能说大家太怀念过去了,舍不得放弃,所以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恢复明朝时期的统治,汉人的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在清康熙年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几个神色凝重的人在一个犄角旮旯遇见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不知道来人是敌是友。其中一人朗声说道:“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另外一人回道:“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年流!”

对完暗号,双方立马缓和起来,还有说有笑!“大家一起匡扶大明,今年中秋之夜,就潜入宫去,宰了鞑子的皇帝。”

                                                              《鹿鼎记》片段

这一幕,大家想必耳熟能详了,很快就能联想到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而其中的暗号正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的“摩斯密码”,用来联络同志,分辨敌我的。

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都有反清复明的情节。要说金庸有着鲜明的“华夷之辨”,却也是站不住脚的。《天龙八部》里面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乔峰是契丹人,而且《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宋朝,汉人文明的巅峰,金庸并没有褒宋贬辽。在《倚天屠龙记》里,也没有特殊写汉人反元复宋。

这种现象,不能以狭隘的观点看待,需要从元、清两朝的制度以及背景入手。

反清复明如火如荼

1644年满清入关之后,南明小朝廷,原先的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据守台湾坚持抗清的郑氏父子,再到“三藩之乱”的发起人吴三桂和“金粉”们耳熟能详的天地会,乃至于远在朝鲜半岛的李朝孝宗,都先后或明或暗地进行着抗清活动,而且——口号还全都是“反清复明”。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形象

甚至在清末,朝鲜民间文人的文学作品中,还出现过“崇祯二百六十五年”字样。

清朝激起这么大规模的反抗,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方式的简单粗暴。

在全国各地推行剃发易服,使得华夏衣冠绝于世间。行跪拜礼、八旗制度等又让汉人感觉到较之明朝,这是大大的退步。

当时的汉人为抵制满清的这些举措,发动的反抗,又遭到了当局残酷镇压。江南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反元复宋的昙花一现

满清与蒙元,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完成大一统的朝代。不同于反清复明的此起彼伏,反元复宋运动却寥寥无几。

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元朝末年,开河变钞,民怨沸腾,引发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起义军骨干刘福通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人。起义军甚至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

但韩山童又自称明王,起义军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起义发动后,就不再提“反元复宋”了,而是“以明斗暗”,很明显,红巾军高层认识到,利用宗教号召信徒,相比利用所谓的故国情怀,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元清与宋明的迭代背景

按说,宋朝最为富庶,百姓生活最为安定,士大夫的地位也最高。宋朝的影响力不弱于明朝,为何很少见反元复宋的活动?

                                                              影视剧中的蒙古军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要从蒙元和满清比较,又要考虑到宋与明的不同。

首先,满清取代的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中国都有影响力,蒙元取代的南宋,则是一个偏安于江南的政权,当时的北方是女真建立的金国,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帝吊死煤山,死得很悲惨,宋朝的末代帝王和大臣陆秀夫一起投江,也足够壮烈。但不同的是,忽必烈礼遇在临安主动投降的宋恭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拉拢汉人士大夫的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明朝帝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崇祯死后,南明的帝王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朱三太子一直是困扰康熙皇帝的梦魇。

                                                           影视剧中的崇祯帝

与宋朝皇室赵孟頫(fǔ)在元朝初年出仕不同,满清则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此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宗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朱明皇室哪怕是出于自保,也得与满清对抗。

在古代,皇帝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符号,这背后的号召力是很大的。朱明皇室成员就是“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赵宋皇室则很早就被元朝统战,你即使喊“反元复宋”,人家也不会跟着你起哄。

满清与蒙元的统治方式

与满清几乎是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入汉人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同,蒙元并没有做太多的尝试。

虽然在近百年的元朝,传统汉族士子赖以晋升的科举只举行了十六次,而且录取的士子在官场上也得不到重用,但是蒙元时期,商业环境较好,广大汉族百姓依然可以保持旧有的风俗和生活习惯。

同时,虽然当时汉族社会地位低下,但是阶级差异依然还是最主要的——汉族地主的社会地位绝对远高于各族奴仆;此外,各个阶层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程度不好,相比后世的清朝,文化冲突没有那么激烈。

                                                             《窦娥冤》剧照

比如著名的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了欺男霸女的流氓张驴儿形象。张驴儿这个名字,在元朝是典型的蒙古族或色目人的起名风格。

关汉卿敢于这么写,颇有种“我骂你你也听不懂”的意思;而这种事在清朝,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满清皇帝虽然汉文化水平很高,但这却成了他们揣测汉人士大夫心理活动,动辄以“文字狱”迫害文人的手段。

即便进入上层建筑的汉人士大夫,地位一般也在满族官员之下,地方督抚一类的封疆大吏,清一色全是满族人,直到太平天国时期,胡林翼才成为了第一位汉人巡抚。

这种与汉人社会格格不入的统治方式,导致了“反清复明”运动的兴起。

满清还修改涂抹历代古书。凡是反对封建礼教、反抗满人统治,甚至不利于清朝形象的书籍都被彻底删改。

例如,在《四库全书》中,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影视剧中的岳飞形象

究其原因是因为岳飞跟满人的同族——女真建立的金是敌对关系,又在其诗词中明显表达出了蔑视的态度,不可以被清朝树立为正面形象。

与蒙元几乎撒手不管不同,满清的统治方式毫无疑问更容易引起汉人的反抗。

蒙元存在时间较短,拒绝汉化的同时,又懒得在全国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很痛快地就被明朝取代;满清在部分汉化的同时,延长了自己的统治时间,又由于汉化不彻底,所以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

相比元朝的“呼喇喇似大厦倾”,清朝更像是得了慢性病一般,连拐带喘地拖了二百余年。

既然如此,反清组织不断在民间施加影响,也就不奇怪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

第2个回答  2020-09-19

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的“天地会",三番之乱的吴三桂等,我们在很多的文学作品或者历史记载中,都能捕捉到清朝时期的"反清”抗争。“反清复明"甚至于持续了半个清朝,而这么多人都反抗清朝,也并不是因为明朝有多么好,是清朝统治人的手段太过刚硬了。

首先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出身,在当时的时代就是被称为蛮夷的,在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广大民众对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于很不屑这些外族蛮夷来统治自己。而且当时的崇祯皇帝是上吊自杀的,相当于以身殉国,民众对于他的印象当然很好了。当时朱明贵族也是存活了不少的后人,这些后人也成为了”反清复明“组织的主力。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统治者自己比较作死,本来就是一个外族,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全部的人民都剃头,按照满族的民俗行事,本来就以汉人方式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民众们,当然不情愿了。就连当年元朝的皇帝还是慢慢的融入汉族文化呢,而且不情愿的民众,清朝专门为他们设置了”文字狱“政策,在当时许多人就因为说了几句抱怨的话,就这么无辜的满门抄斩了,这么血腥专制的统治手段,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想起明朝时候的好来。

不仅行事血腥专制,清朝的统治者们还擅长胡诌历史,在清朝许多关于明朝的记载都经过了恶意的丑化,甚至于很多文献记载也都被损毁。这样行事的清朝统治者和之前的明朝一对比,许多人就想起来明朝的好了。所以说,在清朝时很多人要”反清复明“。

第3个回答  2020-09-20

满清执掌政权之后,“反清复明”的口号先先后后持续了近三百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这个口号离现实越来越遥远,但坚持信念的人越来越多。归结起来,有三个原因形成这种局面,一是前朝统治阶级不满于被压迫的现状,二是起义军的残余对满人肆虐中原的愤愤不平,三是不满清朝统治的底层人民把它变成了信仰。

首先,前朝将领、统治阶级不满足清朝的统治,他们并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思想和政治理想,只是他们在新的朝代下,利益受损,心中有怨气,所以才去报复行为,其根本目的不是光复大明。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

第二种,起义军的残余部队,他们未推翻明朝的腐败统治,就进入了新的朝代,他们需要借助一些正统血脉的人来发起起义,他们的目的偏向革命,光复大明是口号,是幌子,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将自己的身份提高,他们没有一个主心骨,所以说他们也是假的反清复明,最好的例子就是李自成的残部借助朱三太子的名号,想要刺杀康熙,以获大权。

第三种,他们是保守清政府压迫的底层民众,农民、商人、乞丐等等,他们聚集起来,成立各种帮会,像天地会、小刀会、洪门等等,他们行动隐秘,还有着精神寄托,所以几乎成为了反清复明的主力,他们是代表民众,代表最底层的反清志士。

那个年代,反清复明几乎成为了一个全民的信仰,多到清政府根本消灭不了,他们是不是出来搞一个事情来提醒下清政府的皇帝,说到底,明朝的百姓、官员不像宋朝一样,他们具有傲骨,绝对不会屈服。

第4个回答  2020-09-19

我们都知道,正是由于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才有了大清王朝的开始。然而,大明王朝其实并没有就此陨落,在清朝的时候依旧有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妄图恢复明朝的统治,然而,在清朝的强力镇压之下并没有任何的进展。那么问题来了,大明王朝究竟有什么让人留恋的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想要去反清复明呢?

先不说大明王朝的统治多么的好,清朝的统治过于简单粗暴。

在全国各地推行剃发易服,使得华夏衣冠绝于世间。行跪拜礼、八旗制度等又让汉人感觉到较之明朝,这是大大的退步。当时的汉人为抵制满清的这些举措,发动的反抗,又遭到了当局残酷镇压。江南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然而,清朝灭掉明朝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满清取代的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中国都有影响力,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帝吊死煤山,死得很悲惨,明朝帝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崇祯死后,南明的帝王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朱三太子一直是困扰康熙皇帝的梦魇。

清朝的皇帝用文学迫害他人。

满清皇帝虽然汉文化水平很高,但这却成了他们揣测汉人士大夫心理活动,动辄以“文字狱”迫害文人的手段。这种与汉人社会格格不入的统治方式,导致了“反清复明”运动的兴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