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堆文件夹中来来回回,花了半小时就为了找一个文档;每天接收到大量文件,久而久之,硬盘迅速被占满,想清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记下一段有用的信息,过两天要用的时候却忘了放在哪里,丢三落四,不得不多次返工……
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工作的条理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建立一套信息处理体系。我将其称为“工
整套“工作信息流”体系,最好是以“项目”为核心。
每一个项目,都有着自己的“工作信息流”。这样,当你着手去执行项目的时候,才能最快地知道:我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有哪些资料需要参考?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
我们不妨以“策划一个线上活动”为一个项目,来详细讲解这套“工作信息流”体系。
收集
工作信息流,最核心的,就是把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手,进行处理。
那么,针对我们的项目,可能获取信息的方式,有这么几个:
用电脑的场景
假设我要为某品牌策划一场线上活动,那么,当我浏览网页的时候,可能会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某平台发布的行业报告——也许可以用在策划方案里,说服客户; 某个专业网站对前者的评论和分析——先存着,做方案时可以拿来对比; 或者,自己突发奇想的某个灵感——赶紧记下来,后面再去好好思考、研究; ……
这些信息,我会用印象笔记,将它们全部聚合在同一个位置,便于在使用时迅速聚焦。
用手机的场景
用手机的场景,大多数,不超出这三种情况:微信聊天,面对面对话,拍照。
1、微信聊天
用微信作为同步和中转的平台。先长按所有需要保存的信息,多选,再合并转发给自己。后面用电脑时,登录微信PC端,等内容同步过来,再转移笔记里即可。
2、面对面对话
这种情况,直接在印象笔记中新建一页,选择录音,将对话的内容录下来即可。后面如果需要快速识别,可以登录PC端,选择将音频“另存为”并导出,再用音频转换软件转换成文字即可。
3、拍照
这种就很简单,拍完,进入印象笔记,新建笔记,将图片嵌进去即可。
文件传输
这种是最常见的情况。碎片化的信息,用印象笔记收纳很方便。整块的文件、文档,怎么处理呢?我的建议是:建立一套规范体系,将文件存放在硬盘里,再连接到笔记中。团队内部的文件,可以用云同步的办公软件进行协作,省去文件传输的步骤。
处理
当我们真正开始处理项目的时候——比如说,开始着手做一份详尽的执行方案——除了眼前的 PPT,还会有许多需要参考和思考的信息。比如各种搜集到的数据、各种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各种报表、参考案例……
它们可能来自于多条笔记,也可能来自于不同文件夹下的多个文件,那么,你需要建立一个“工作台”。工作台,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需要用到的信息”全部摆在面前,等待自己去处理。
具体做法是:
1、 在印象笔记 / Onenote 等效率软件中建立一个笔记本,命名为“工作台”;
2、执行某个项目时,在“工作台”中新建一页笔记,用项目名命名;
3、将所有项目相关的内容,全部记入工作台。
这个“工作台”,就是你对于这个项目的“外部大脑”。所有关于项目的资料、信息,所有需要处理的原材料,全部放在这里。将你的大脑腾空,让它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去思考。
归档
最后一步,就是将已经执行完毕的项目,进行归档处理。
每一个项目,势必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如果放任它们存放在硬盘里的话,很快就会占满空间。如果删掉,又担心后面要用到。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是储存在云端。
当然,在将文件上传之前,别忘了进行复盘。将整个项目中的教训、经验和有用的数据保留下来,储存在印象笔记里,作为下一次项目“可能用到的文件”,参与新的工作信息流。
最后,用一张图,来阐明整个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