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

如题所述

院校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英语: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HKUST),简称科大,是香港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该校连续多年获评为香港三所最佳高等学府之一。 香港科技大学

详情

历史小知识 在1985年10月,香港总督尤德在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兴建第三间大学。1986年7月,香港政府设立筹备委员会筹设香港第三间大学,由于当时新大学尚未命名,故暂名为“第三间大学筹备委员会”。在1987年1月,第三间大学正式名为“香港科技大学”,以特显新大学是配合香港工商业发展的需要。香港科技大学首两期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在1991年10月该大学正式开学。在2007年,李兆基捐款港币四亿元予香港科技大学作发展新校园,以配合大学转为四年学制。 该大学另设跨学科课程事务处,提供课程范畴涵盖不同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本科生课程范围:科技及管理、环境管理与科技、风险管理及商业智能学、跨学科自选主修 研究生课程范围:环境科学与管理、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公共政策 “本科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a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me,UROP)是该大学的一个特别计划旨在培养本科生对研究的兴趣。参与该计划的本科生会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在这计划下,本科生须与教授订立研究范围,并在计划完结时提交学术报告。这计划一般为期三至四个月。在2009年共有250多名本科生完成该计划,参加该计划的教授约有九十名。参加该计划的学生近年迅速上升,由最初2005年的70多位增加至现在的250多位,造就了很多本科生与教授共同研究的机会。 该大学于2010年已有30多位学生获得全奖学金往世界顶级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等等,攻读博士课程。他们来自不同背景,但都参加了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动力。 该大学的研究水平能力在亚洲区表现出众,该大学虽然于1991年成立,建校历史远不及香港多间已有半世纪的大学,但该大学因为路向清晰,以成为全球顶尖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积极招聘优秀国际研究人员,添置先进研究设备,同时通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高等科技教育机构或者公司有合作关系并建立研究基地,所以该大学虽然年轻,但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科大在广东省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则旨在扩大校方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学校设施 李兆基校园 李兆基商学大楼 赛马会大堂 会议大楼(大型演讲厅、课室、多用途会议室和研讨室等) 李兆基图书馆(藏书约77万册) 体育馆(室外体育馆和室内何善衡体育馆,有多所球场、健身房、游泳馆等等) 宿舍 饭堂 学生会合作社 超级市场 银行(中国银行、恒生银行及东亚银行) 发型屋等 学生会(学院学生会、系会、宿舍学生会、体育联会属会、学社联会属会、文化联会属会) 院系介绍 理学院 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霍英东研究院 公共政策研究院 城市简介 香港(简称港,雅称香江;英语:Hong Kong,缩写作HK、HKG、HKSA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 地理位置 位于南海北岸、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面与邻近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相距63 公里,其余两面与南海邻接。 城市气候 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北回归线的南部,背靠欧亚大陆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偏温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将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了香港冬季的季候风,使得纬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得到低温。年中时间,太平洋形成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则会吹向欧亚大陆,夏季多雨潮湿。每年约3月至5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多云有雾,能见度低。6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常有暴雨,降雨量高。9月至11月为秋季,大致温暖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亦是台风季节,有时会引发水浸及山泥倾泻;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吹袭。12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机会极微。 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新界一些地区例如打鼓岭、石岗及北潭涌等地比较接近内陆,早晚温差亦普遍地比较市区大,一般平均日温差约8度。

其他信息:

2017QS世界大学排名, 香港大学 排名世界第27位,大中华区第2位(次于清华大学);

2017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名世界第43位,大中华区第3位(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见下:

1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美国

2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

3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

4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5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美国

6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

7 伦敦大学 学院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

8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士

9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

10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

11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

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13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TU) 新加坡

14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 瑞士

15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美国

16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

17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

18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19 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

20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

21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英国

22 澳洲国立大学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23 密歇根大学 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24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24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美国

26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27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28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CB) 美国

29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

30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参考资料: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英文名 国家/地区

1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

2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3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

4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5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6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

7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

8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

9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瑞士

1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美国

10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

12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美国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14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美国

15 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

16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

17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

18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美国

19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

20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21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22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23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

24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

2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英国

25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27 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

28 卡罗琳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 瑞典

29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30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30 慕尼黑大学 LMU Munich 德国

32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美国

33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33 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

35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36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36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美国

36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英国

39 东京大学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40 鲁汶大学 (荷语) KU Leuven 比利时

41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美国

42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43 海德堡大学 Heidelberg University 德国

43 香港大学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45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

46 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德国

47 澳洲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48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美国

49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50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