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户县的自然地理

如题所述

境域位置 户县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南以秦岭分水岭与宁陕县接壤,北依渭河与兴平市隔岸相望,东北与咸阳市相接。县域在东经108度21′59″至108度46′07″,北纬33度45′51″至34度16′33″之间,南北最长处53公里,东西最宽处30公里,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县城在东经108度37′北纬34度07′之间,海拨418.8米,距西安35公里。(见《户县志》34页)
建置沿革 夏代(前21~前16世纪)为有扈氏方国,与夏王室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据《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有扈氏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县名亦缘于此。
据《舆地志》载:商代(前16~前11世纪)“鄠县古崇国”,亦称有崇国。
武王灭纣后,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伐商、作洛等大事,皆步自丰宫,告于宗庙。《史记·周本记》载:“而周复都丰镐”。意即西周时丰镐并举,地位同等。
据《史记·秦本记》载:“平王曰: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故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其时户县辖于先秦。
据《史记·秦本记·集解》:秦代(前221~前207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者,即三川、河东……长沙等三十五郡,与内史共三十六郡”。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户县属内史。
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志第十九》所述,汉初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
据《晋书·志第四·地理上》,三国(魏)时置雍州三辅,下设八郡,户县属始平郡。
据《晋书·志第四·地理上》,晋代(265~420),户县仍属始平郡。
据《魏书·地形志二下·第七》,北魏(420~534)时置雍州,下设七郡,户县属京兆郡。
据《魏书·地形志二下·第七》,西魏(535~556)时户县仍属雍州京兆郡。
据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北周(557~581)时雍州下设五郡一尹,户县属京兆尹。
据《隋书·志二十四·地理上》,隋朝(581~618)全国分为一百零九郡,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三郡,户县属京兆郡。
据《新唐书·志二十七·地理一》,唐初,全国分为十道,户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设十五道,户县属京畿道。
据《新五代史·职方考·第三》及《陕西地理沿革》,五代(907~960)梁时户县属大安府。唐、晋、汉、周户县辖于京兆府。
据《宋书·卷三十七·州郡三》,北宋(960~1127)全国分为十五路,于长安设立陕西路,后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户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
据《金史·志第七·地理下》,金代,陕西分六路,户县属京兆路京兆府。
据《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元代,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六路,户县属奉元路。
据《明史·志十八·地理三》,明初设立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九年(1376)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四道,户县属关内道西安府。
据《清史稿·志三十八·地理十》记述,清沿明制,户县属西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分七府,户县属西安府。民国三年(1914)撤销府建制,全省分三道,户县直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道建制,户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陕西省政府以下设立督察区,户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区治在咸阳)。
1949年5月21日,户县解放后,辖于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元月,直辖于陕西省人民政府。1958年11月,属西安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辖于咸阳专区,1969年属咸阳地区。1983年10月20日,属西安市人民政府。(见《户县志》35页) 清代以前 据《续汉书》载,汉代户县有“长水乡”;《皇甫麟墓志铭》记,北魏时有“洪涝里”。清代《鄠县新志·唐惠参军夫人墓志》载:“鄠县唐为二十四乡,其中有‘长乐乡’,隋代有甘泉乡”;唐时户县有长乐乡、甘泉乡、扈亭乡和义川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二十六卷记载:“鄠县旧二十四乡,今五乡”。宋代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户县五乡辖五里:宜善乡连城郭辖陈平里,扈亭乡辖甘泉里,太平乡辖仁让里,萯阳乡辖五萯里,珍藏乡辖货泉里。据清康熙二十一年康如琏《鄠县志》,明代县辖萯阳、太平、宜善3乡,共23里。 萯阳乡辖渼泉、丈八、通仙、天和、罗什、保峪、安善、化羊、重云9里。太平乡辖太平、禹泉、秦渡、新阳、花园5里。宜善乡辖兆丰、孝义、文义、道安、兴仁、渭曲、中原7里。县直辖安泰、仁和2里。
明朝末年,废乡制,23里由县直辖。崇祯十年(1637),通仙里并入安善里,全县共为22里。崇祯九年(1636),知县张宗孟为抗击李自成农民军,创四乡团堡,分别冠以永(西)、保(南)、安(东)、宁(北)名称,分辖22里。清代沿袭明制,顺治八年(1651)并罗什、天和两里为罗天里,全县为21里。康熙二十一年(1682)全县仍为21里,下辖271村。乾隆四十二年(1777)全县21里,下辖319村,包括83个旧团堡,五个集镇。计:东乡101村(旧团堡31个,镇有秦渡、赵王);南乡89村(旧团堡28,镇有庞光);西乡43村(旧团堡七个);北乡86村(旧团堡17个,镇有涝店、大王)。
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后,赋役日重,为征收方便,将全县21里分为40里。原21里为民粮;新增军粮15里(沙河、草庙、白羊、柿园、庞村、牙道、新栗、定舟、韩旗、化成、三旗、新寨、王寨、韩村、坳河);新增王粮4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里10甲、每甲各推一催赋人,名催头,所催之家名花户。每里各推里长一人(总管赋役)和里书艺人(经理粮簿)。此里制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全县清丈地亩,新编田赋册后废止。清代末年,内忧外患交加,天灾人祸频仍,人民负担日重。为便于粮赋征管,全县成立13个操(里亦存在,为操所辖),负责政务差役。分别是兆丰操、新阳操、太平操、文义操、花园操、秦渡操、罗什操、安善操、保峪操、化羊操、正西操、正北操、西北操。
据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卷之二《城关·乡村》中所载“向例县城外四乡,共分十三操,四大、六中、三小。后罗什、西北、太平三操俱分二,又以县城四街关列为中操,计操共十七。村凡三百九十又七。”(见《户县志》37页)
民国时期 民国十八年(1929),县以下仍为操和里,又将罗什、西北、太平三操各分为二,新设县城一操,共计17操,辖397村,同时全县成立五个区公所,分辖各操。一区(区公所在县西街关帝庙):辖县城、西北南、正西3操;二区(区公所在炉丹村):辖罗什南、罗什北、安善、保峪、化羊5操;三区(区公所在秦渡镇城隍庙):辖太平南、太平北、秦渡、花园四操;四区(区公所在兆丰桥九天宫):辖新阳、文义、兆丰三操;五区(区公所在大王镇东街):辖正北、西北二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废区操制,改为联保制,全县划分为24个联。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罗什西联并入罗什南联,将永定联并入定舟联,全县为22联。(见《户县志》3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5月21日户县解放,6月1日将原九个乡(公所)改为九个区(公署),78个保改为78个乡人民政府,各所辖村庄未变。1949年11月9日,户县人民政府增设终南区(后改为九华区),辖山区六个乡人民政府,各乡所辖地区如下:一乡:涝峪。二乡:涝峪。三乡:栗峪、直峪、皂峪、保峪。四乡:曲峪、化羊峪、黄柏峪。五乡:太平峪。六乡:紫沟峪、神水峪、高冠峪。1950年4月16日,将全县十个区缩编为七个区,80个乡缩编为62个乡。
1996年,户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56.4万人。辖9个镇、12个乡:甘亭镇、余下镇、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草堂镇、蒋村镇、庞光镇、涝店镇、渭丰乡、苍游乡、甘河乡、光明乡、五竹乡、牛东乡、玉蝉乡、白庙乡、天桥乡、石井乡、太平乡、涝峪乡。县政府驻甘亭镇。
2001年12月,光明乡并入甘亭镇,牛东乡并入秦渡镇,白庙乡并入蒋村镇,太平乡并入草堂镇,涝峪乡并入石井镇。
2010年,户县辖11个镇、5个乡:甘亭镇、余下镇、祖庵镇、秦渡镇、大王镇、草堂镇、蒋村镇、庞光镇、涝店镇、甘河镇、石井镇、五竹乡、玉蝉乡、天桥乡、渭丰乡、苍游乡。
2011年,撤销玉蝉乡、五竹乡、苍游乡、渭丰乡、天桥乡,设立玉蝉镇、五竹镇、苍游镇、渭丰镇、天桥镇。至此,全县辖16个镇:甘亭镇、余下镇、祖庵镇、秦渡镇、大王镇、草堂镇、蒋村镇、庞光镇、涝店镇、甘河镇、石井镇、五竹镇、玉蝉镇、天桥镇、渭丰镇、苍游镇。(见《户县志》41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