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证书在哪里可以查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计算机证书在中国教育考试网中可以查询。
一、全国计算机考试报名流程:
1、 注册ETEST通行证:
考生首次登录系统需要注册登录通行证,若考生有通行证账号,可以直接登录。
考生点击“用户注册”按钮,根据网页提示,输入对应的注册信息,即可完成注册。
若用户需要修改通行证密码,可按如下步骤:
(1)在浏览器中打开ETEST通行证网址
(2)使用用户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登录成功后可看到图示界面。
(3)点击修改密码按钮,按照提示修改密码即可。
2、登录系统:
在登录框中正确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登录系统。
3、考试报名
(1)阅读报名协议
点击左侧导航栏中“当前考次”菜单即可阅读《报名协议》,勾选“同意报名协议”复选框,点击“同意”按钮,即可进行下一步;若点击“不同意”按钮,可中止报名。
(2)填写基本信息
填入相关信息,带有红色“*”号标记的信息为必填项。
4、 报考科目
(1)考生首先选择报考考点,选择完考点后,系统会加载出该考点的所有开考科目。
(2)选择要报考的考点,勾选要报考的科目。考生至少要报考一科,最多报考三科。报四级科目的,请仔细阅5、读以下取证要求:
(1)从2018年起考试中心已取消二、三级证书的关联,可直接报考三级。
(2)四级科目名称与三级科目名称一一对应,三级为“技术”,四级为“工程师”。通过四级科目的考试,并已经(或同时)获得三级相关证书。
选择完科目后,科目列表下方会显示已报考的科目。考生确认基本信息和报考科目无误后,勾选“我保证以上信息是真实和准确的”,点击“提交报考信息”按钮,进入下一步。
6、上传照片
考生点击“提交报考信息”按钮后,系统会弹出提示上传照片提醒框,点击“确定”后,点击上传照片按钮。考生必须上传标准照片,否则报名无效。
7、照片规格:
(1) 照片应为考生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
(2) 成像要求:成像区上部空1/10,头部占7/10,肩部占1/5,左右各空1/10。采集图像大小最小为192*144(高*宽),彩色,成像区大小为48mm*33mm(高*宽)。
(3) 文件格式要求:要求存储为jpg格式,图像文件名为*.jpg。
(4) 文件大小要求:20KB-200KB。
(5) 考生应上传本人清晰、正置的照片,不允许上传侧置或倒置的照片。
考生点击上传照片控件,选择符合要求的照片,点击“上传照片”按钮,可预览上传的照片。若要修改照片,可点击上传照片控件,选择其他照片,点击“修改照片”按钮。
二、计算机证书报考条件:
1、计算机一级获证条件
自2018年3月始,只需成绩达到合格线,即可获得证书。
2、计算机二级获证条件
自2019年3月考试起,二级语言类及数据库类科目(即除MS Office高级应用外的其他二级科目)调整获证条件为:总分达到60分且选择题得分达到50%及以上(即选择题得分要达到20分及以上)的考生方可取得合格证书。
3、计算机三级获证条件
自2018年3月始,不再限制对应二级证书,成绩只要达到合格线,即可获得证书。
4、计算机四级获证条件
已经(或同时)获得三级相关证书,并且通过四级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合格证书。
三、计算机考证的重要性:
1、就业时,多一个证书可以增加就业砝码。
2、就业时,在网申(网上求职)的时候,计算机水平一栏可以填写国家二级,确保通过网申的第一次过滤删选。少了它,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这是很多大学生投简历千千万,面试电话少得可怜的重要原因。
3、多数正规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三大条件:要求学历达到本科及以上;要求英语水平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要求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这三大条件,缺少一个,企业都可能不给你面试机会。
4、实际工作中,很多公司都给员工配备一台电脑,所有工作任务都需要你用计算机来完成,比如工作计划、年度总结、财务报表、数据统计与分析、PPT产品演示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实行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0.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