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之“我心中的陶渊明与曹操”

如题所述

学习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课,学生感悟很多。纷纷写下体会。现摘录一二留存。

谈君子

高一(7)班  石静雯

相对于气韵沉雄的曹操,我更加中意质朴闲适的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勤劳的老人在田地之间辛苦劳作着,他默默擦了擦汗珠,恍然之间就创作出了巨著《归园田居》。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决然回到了故乡,开始归隐闲适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有着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不求名利与富贵,在檀道济赠以梁肉劝他出仕时,依旧坚守了自己的内心,不仅是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充分表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感情在观念森严的社会中是十分可贵的。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一位高洁的靖节先生伫立在顶峰,俯瞰着那些杂乱的人群,复杂的人群始终触及不了塔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下子各种各样的官人们都消失不见,只有那一地的杂草,却让人洋溢喜悦。

污浊的现实官场愈来愈远,陶先生独自欣赏着遍地菊花,走向洁净的光明。这样超凡脱俗的君子,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一(7)班  崔鑫月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个隐者、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争夺名利,他向往自由,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归耕。

宋代文人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一文中这样评价过他:“陶渊明独爱菊”,菊花,花之隐逸者也”,确实如此,他厌恶官场生活,向往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于是,他毅然隐居山林过自己安闲的生活,周敦颐追求“出游泥而不染”的君子节操。陶洲明正有这样的品质,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却仍能保持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静谧的生活。

在《饮酒》中,有心远地自偏”的高尚情怀。以酒做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丝毫不觉得孤独、寂寞。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着体会出作者悠闲自得和宁静安详的情趣,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清洁的,孤高的,他是生活的积极者,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在我心中,他是真正的君子。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一(7)班  许玥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未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也是中国历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一个喜欢自由,讨厌束缚的诗人。他不为五斗米向乡下小儿折腰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我也是从这个故事中才知道陶渊明的。继《饮酒》,又《归园田居》,一首首诗均描绘出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我甚至能体会到他远离官场后内心的解脱和归隐后内心的愉悦。

前不久学习的《归园田居》令我印象深刻。本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篱”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这自然”的惬意和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我十分敬佩陶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数最多,成就最高。这些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在他的诗中,也反映过他晚年困顿的情况,使我了解到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据了解,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是自己耕作,有了实际经验,所以也能从他的诗中读出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他的诗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我十分羡慕陶渊明。宋代文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陶渊明独爱菊”。是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也证实这一点吗?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彻上菊花茶,细细品尝;农忙时,便与菊香相枕相依,乐在其中。生活自在,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这样的生活,何尝不令人羡慕呢。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中静放,娇美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吟着诗句,步履悠然地跨进院子.......

他便是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高一(7)班    刘子睿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到他这代时,生活十分贫困。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之下,任职彭泽县令,到任约八十天时,碰到督邮来检查,而督邮每年巡视时都会索要贿赂。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辞官归隐,回归园田。

在我看来,陶渊明是极为清醒的,他在官场里仍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慕名利,不学巧伪,最后遵从自己的本心,退隐归耕。这就好比你站在一条岔路口,一条路可暂时获得利益,却要违背自己本心,甚至会慢慢迷失自我。而另一条路则是顺应自己的本心追求自己一直向往的事物。“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讨厌世俗的来缚,他挥挥衣袖没有任何留念的离开官场。

他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哪怕苦点,难点,他也仍安然自若与山林相伴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逃避社会现实。我却认为他是找到了最初的自己,他也曾在矛盾中徘徊,思索自己将何去何从,最后将对官场的厌倦失望和回归园田的喜悦一同交于自然。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享受大自然。这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在追梦路上值得学习的一个人,人生的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充满挫折与失败,在这段过程中往往可能怀疑自己,迷失方向。所以这一点要向陶渊明学习,如果违背自己的本心,那就舍弃这条路。这不是退缩,只是选择了更合适自己的路。

读《归园田居(其一)》有感

高一(7)班      王璇

什么样的人能够写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般任性萧脱的诗句?大概只有东晋陶渊明了。

在我的印象中,陶渊明一惯是闲适的,平淡的,朴实的,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乡村田园图,不加浓墨,用最简单的词语,令我沉醉其中。而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亦是如此。他是这样说的,我少年时候就不能适应世俗的生活,我的本性归属于山林,一不小心被尘世的种种所束缚,一去就是三十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典故为世人熟知,这正是陶渊明无法适应世俗的种种,他铁骨铮铮的风骨,清高也好,任性也罢,又有谁能够像他这般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呢?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说道“菊,花之隐逸者也”,有人说这是陶渊明躲避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逃避现实的表现,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一句“守拙归园田”就代表了他内心所想,试问倘若逼你在一个你不喜欢的地方做你不喜欢的事,且不说坚守本心,你能做到“守拙“么?

陶渊明写景,不像有些诗人,他不加以华丽的词藻,用最朴实的词写最质朴的景,在这首诗中,他用“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使我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一人坐榆柳树下乘荫,眯着眼睛,摇着扇子,耳边是鸡与狗相衬的叫声,隐隐还闻到些桃子的清香,这可真真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好一个闲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在诗中看得见的喜悦,生活在如诗一般的田园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不知足的呢?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厌倦官场生活,热爱自由,忠于自由的这么一个人,做官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在家种种田,写写诗呢!

我欣赏陶渊明

高一(7)班    王闯

他一生清廉,心怀正义,刚正不阿,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传颂至今,从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归隐山林后,生活过得十分贫苦,当别人家忙忙碌碌准备节日时,他家却是冷冷清清,于是挥笔写下首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让人一看便知,陶渊明的用金,他虽生处苦难,但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更是告诉了我们要以百姓幸福为已任以节操为重,不能因为一点点诱惑,便忘记本心。人生在世没有一帆风顺,面对苦难,我们要心怀希望,积极向前,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在乱世之中,秉持自己的内心。

廉洁正义的他与那个世界格格不入,但又像是一股清流冲淡官场的污浊,但在那个时代污浊到处都是,一股清流显然是不够的,望世间能多有一些像陶渊明这样刚正不阿,廉洁耿直的人。

性本爱丘山

高一(7)班  柳锦乐

相比之曹操的《短歌行》,我更欣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许多人都想追求自由,但都败给了世俗功利,而陶渊明却能够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点上我是很敬佩他的。再说其诗本身,语言平淡质朴,却也道遥自在,曾为自己误入“尘网”而叹息,但最终仍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守着几亩田,几间草屋,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为追求名利而委屈了自己,想象生活静谧、和谐且闲适。鸡鸣狗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户庭里没有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里有余脶去做想做的事情。多么美好的设想啊,既性本爱丘山,那便归园田。即使浪费过三十年的光阴,但剩下的日子,都能属于自己,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归园田居(其一》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追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多人追名逐利,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甘愿锁在名为“世俗”的牢笼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令人动感,在这繁杂的世俗中,也许我们无法过得像诗中那般自由,但也不妨留些时间给自己想做的事,坚定方向,便无所畏惧。

田园诗人陶渊明

高一(7)班    赵子怡

游历过诗山诗海,唯独对田园诗很感兴趣,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代表,诗句中的美好田园生活场景,很静谧,和谐。同时呢,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不适。

陶渊明简笔勾勒出生动的田园生活,也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有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了陶渊明喜爱归隐山林,乡居生活的无穷乐趣,喜爱大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脏乱无聊的网中。于是大自然成为诗人的伟大追求。大自然很清新也很宁静。远离世俗纠纷。

《归园田居》说明了他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坚守自己的本心。他的心境高而更高。诗人精心选取了“方宅“草星”榆柳”桃李”远人村”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渊明善用白描手法,诗句格式整齐,书奏一致。不愧为之五柳先生。“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状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了远近结合,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手法,将诗句中的田园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却只用寥寥数笔,实在很厉害!

曹操与陶渊明

高一(7)班  万君怡

曹操和陶渊明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的人,同处乱世之中,虽时代不同,一个开拓进取,志向远大,一个隐居避世,淡泊悠闲。无论哪一种处世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陶渊明自由自在的生活着,详和,隐逸。但我们不可能永远脱于世俗之外,也没有足以的能力去创造一人一世界的条件,总会在某种时候,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做着特定的事,服从于这个世界的规则。因此我认为陶渊明的这种方式不适合我们。

曹操从小怀大志,并为之付出行动,他也的确很有才能,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乱世之中出枭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总要有人站出来担当大任,因此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想要平定战火,统一中原,结束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完成大业。事实上,曹操的方式也过于激进。

一个种豆南山,悠然自得的平淡;一个峰火诸候,硝烟弥漫的辉煌。心境不同,追求自然也不同,因此不能将之对比,更择不出好坏。所以我认为两者综合应该更好,毕竟年少轻狂总喜欢刺激,但人老迟暮,就会看淡世事,更乐于宁静平安生活。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不过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理解不同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