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单位编制调整,成为编余人员是什么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体制改制,因粥少人多,许多人都陷入了深思长考中。

那年三胖三兄弟,家里也进行了激烈争论。老大在五金行业,面临关停闭的关口;老二在海港码头,面临着机械化的革新,扛包的人将只留下极小部分;老三在纺织厂是临时工,还将面临着倒闭的困难。

一种是选择下岗,享受加金和每月拿250的人;一种是结断,拿数万不等了断金;一种鼓励辞职、下海创业,保证送路费(当月乘车月票照旧享受)等。

三兄弟分析了三家公司不同状况,经过三天三夜不休不止的争议和反复探讨,终于做出了"三兄弟协议":保一断一走一。老大了断金少,保留原单位、协议下岗,每月250,再去做工贴补。

老二了断金高,将近二十万,可以拿来做小生意,就义无返顾了。

老三,反正是倒闭了,都是扫地出门,干脆为公解忧排难,光荣自我撒退。

那年,老大拿了250,和同事们挥泪而别。今后同厂不同岗,相聚不知在何地。

老二拿了近二十万,依依不舍和码头作别,这里留下了他青春的汗水和泪水,但走时决不流泪,他昂扬着头颅转身走了,不管以后混得如何,誓不再回!

老三本来是临时工,正式工都自身难保,他乐得姿态高高得,笑着离开纺织厂,心中还沾沾自喜: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饭还是要吃,虽然工资不高,还是要收的。

编余人员有一种是不回家在单位打杂,有一种是回家收低保,两种都工资不高。有因为单位整合造成的,有因为领导不喜欢造成的……,总之,原因种种。

虽然是编外人员,但有时候也未必是山穷水尽,也有咸鱼翻生、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一、去单位领导那里了解情况,表明你努力工作的决心,如果你不受领导待见,领导只需要你一个“服”字,而且经常有这样的人出现,你很有机会转为编内;如果是单位人员过多,一时安排不下来,你催促一下领导,说出家庭困难情况,单位有人退休、辞职,你可顶上。

二、编外工资是很低的,积极工作的同时,可偷偷尝试“骑牛找马”,看有什么工作可以干,钟点工、全日制工都可以,或做点小生意,一来,增加点收入,二来,说不定干得比以前好,那就辞职另起炉灶。

三、单位效益不好,亏损,人员过多,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了,如果你年纪大了,只能熬下去,等待,盼望有转机,出外找工作不易;如果是年轻人,离开它,说不定海阔天空。祝你好运!

因单位编制调整,成为编余人员 ,没有实职,工资照发,可以名正言顺的当咸鱼吗?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大概率是体制内的吧: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可以获得无劳动的报酬。

那么到底可不可以做咸鱼?实际上是两个问题:风险和价值。

就风险来说,又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这种情况是否允许你长久下去?虽然暂时没有失业的风险,但是长期呢?就算是体制内,吃空饷也是很高风险的。第二个是无劳动的报酬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作为咸鱼,很多绩效是没有的,没有了绩效的报酬,能否满足你的日常开支需要?

虽然,很多时候,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但是也是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虽然可以获得无劳动的报酬,但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如何体现?

所以,还是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会成为那个编余的?如果不想当咸鱼,怎么改变这种情况?都是聪明人,很多时候,你问出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了,只是你想知道别人的想法或者认同。

祝好运。

你说的这情况,编制调整,成为编外人员,工资照发。是这单位“对人管理采用的一种激励机制”。

有些单位,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意“缩我制”,本来12个岗位,他把一个岗位的活或工作压缩给他人,多一个“编外人员”给工资你,让你上班,但是没有具体工作,要什么事,就让你去跑路当成“临时工”

这个问题,你正确对待,好好反思一下,在工作中是否有些做得不如人意,单位员工有反映,有议论。比如经常“迟到”,或“小病大养”等,领导为了教育员工,采取缩我制,但是又不影响工作的完成,对人进行“教育”。它又不是“裁员”下岗,给你生活费,用闲着办法教育员工,教育你,你感觉没面子过一段时间又要你上班。

如果是私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老板有意先这样做,随后可能“辞退”如果是辞退你,就要给你在经济方面算断,补赏。你另去找工作,

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好好检查自己,有哪些问题早日改正。好好工作不是有这样的口号: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就是对员工的教育。

自己自由了,又有了许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事业单位下半场改革中,对部分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考核,编外人员的妥善安排等,都牵涉诸多复杂的利益再分配,这些亟待决策部门厘清。

全国现在有111万个事业单位,编制内总人数就有3000多万人,另外有900万离退休人员,事业单位大账是4000万人。每次改革要算多少人呢?除了事业单位还有公务员,公务员大口径是800万,这两个加起来就是5000万人,每年讨论到工资改革的时候,财政部一定要算5000万人的大账,事业单位的人数是国家公务员的4倍。

注:5000万人包含教师1500万人、公务员700多万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500万人,其他事业单位如科研、文化、 体育 、农业、地质勘探等加起来约1100万,还有1200万是退休人员。所以,机关事业单位中,公务员只占百分之十几,主体部分是事业单位人员。

编制到底有多重要,首先是钱的问题。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各管理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46级,二级岗位39级,三级岗位31级,四级岗位26级,五级岗位21级,六级岗位17级,七级岗位12级,八级岗位8级,九级岗位4级,十级岗位1级。各技术工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26级,二级岗位20级,三级岗位14级,四级岗位8级,五级岗位2级。普通工岗位的起点薪级为1级。

更让编制外人员“眼红”的是,编制能够解决很多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户口。 身在北京的小文刚从事业单位内辞职进入一家私营企业,对于她的这一决定很多朋友都颇为不解,她说,她已经拿到当地户口了,进入私营企业可能会更自由一些。 对于编外人员而言,这是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有人认为:人社部决定取消学校、医院人员编制,行政级别撤销、人员不再给编制,只保留单位事业属性,财政差额拨款。这个改革涉及人数一千万多点,约占全部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

虽然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辞职退休才收回编制,只是新人不给编制。

其他事业单位里,有些市场化改革已经在去年启动了,估计又是几百万转企业。再加上清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业。

这俩政策下,估计一半以上的事业单位将失去编制。人社部的说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玩意儿,不符合市场经济。

估计后续还有大量改革政策出台,对事业单位基本上也就是甩包袱心态了。三千万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看来是基本砸定了。

以后事业单位从招考变企业招聘,没了编制吸引力大大下降,更为内部人员近亲繁殖开辟了绿色通道。公务员考试将成为唯一公开公正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机会。考公招录比例逐年下降将会逐渐终结。以后考公的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有志于在事业单位仕途上发展的年轻人建议考公。

当然,事业单位临时工、合同工嗨皮了,按照政策看,应该是自动转正,跟考进来的正式人员待遇一致了。

事业单位改革,人员的编制、绩效考核,编外人员会怎么样?

从大方向上来看,取消编制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编制管理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编制这种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懒政、怠工等行为,有编制似乎就端上了金饭碗,不用拼命工作也能衣食无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给编制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留下权力寻租空间,利用掌握的编制分配和使用权进行利益“套现”。

但随着编制外用人现象大量出现,编制的负面效应渐显,同工不同酬往往是编制所致,少数“编制内清闲,编制外忙碌”的现象也令编制 “蒙羞”。下一步,在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将会逐步缩我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解决编外人员面临的多种问题。未来改革的结果是实现事业单位聘任上岗,成为合同制人员。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上半场的改革主要是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截止到2015年底。下半场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事业单位下半场的改革中,像对部分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考核,以及对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妥善安排等,都会牵涉到诸多复杂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这些都亟待决策部门厘清。

分类改革

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启动。就是在这份《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用两个5年来分阶段完成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目标。

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结果,2014年中编办方面就对外公开,分类改革之后,全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 3153万人,对照分类改革之前,人社部对外公布的,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在职人员,可以看出,通过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数量是减少了,但人员数量却并没有缩减。由此不难判断,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背负的包袱还是很大。

据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介绍,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之前,全国事业单位经费大约有60%是来自财政全额拨款、20%是来自财政差额拨款,综合起来,国家每年对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大约能占到整个政府财政支出的1/3。在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预计对事业单位的支出还会节节攀升。

对于分类改革之后,为什么事业单位数量减少了15万个,但事业编制人员数量并没有什么变化,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的解释是,与公务员编制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各地对事业单位的编制要求并不严格,而在本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被撤销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前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违规设立的,或者是承担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旅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批准设立之后并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名存实亡或已批准转为企业或社团的事业单位,被整合的则主要是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或者主管部门已经撤并的事业单位,因此分类改革基本不会影响到事业编制人员的总量。

竹立家分析表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精简编制,改变现在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的现状,同时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补充表示,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关键是看清查出多少混编混岗、“吃空饷”的事业单位人员。

重重难关

对于下半场的事业单位改革,不少专家认为,要在未来不到5年的改革期内,除了要落实上半场出台的多个政策,要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进行妥善安排,还要制定并出台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改革、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新政措施,这都会牵涉到诸多复杂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

在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的安置方面,虽然真正划归至企业的单位并不多,人员也相应较少,但接下来处置转制单位需要经历的程序却很复杂,比如,按规定对“转企改制”单位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还要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保关系。

据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所透露,为了实现平稳过度,人社部初步决定给“转企改制”单位的过渡期是5年,在此期间,对“转企改制”的单位,还给予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也会继续拨付。对于“转企改制“中涉及到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也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以此来确保这部分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包括高校、公立医院在内,现在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对于编外人员,基本都是采用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等契约管理方式,下一步,随着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对于如何妥善处理好编制外人员在岗位设置、人事管理、编制管理、工资收入、 社会 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有很多政策创新、制度创新。

莫非我平时在单位说话直来直去不识捧领导的场?莫非我在单位上班只埋头苦干不会与同事商量?莫非因为我年龄比他们多了十多个春秋又其貌不扬?还是因为我业务不很精通,艺不如人所以遭大众冷落而得此下场?

唉!只要不下岗就好!社保还在买,工资照领,编余就编余吧!我一定坚持到退休再收场。

编制调整,成为编余人员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先看所在地方和单位,如果常在一线城市,那么调整后工资很难覆盖日常生活的支出需求,那么很可能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方式进行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如果目前处在的城市能够很好的覆盖日常需求,那么就在单位继续工作也未尝不可。

编制调整成为编余人员属于单位的战略谋划,总的来说还是需求小于供给了,虽然现在暂时成为编余人员,但是如果单位扩张需要或者是人员需要的话依然有可能重新转正,并且现在也不会把你开除,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选择做做副业或者提升提升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然单位不忙,那么就不用太纠结,虽然时代的发展,会有进一步的发挥空间。

以前是吃肉的!现在改喝汤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