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次七擒孟获的行动是南征还是北战

如题所述

“七擒孟获”发生在南征时候。
南征是一次平息内乱的小规模战争。
七擒孟获是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的故事,而《三国演义》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来自民间传说,其可信度非常低。小说而已。

历史上没有可信的七擒孟获的记载。《三国志》里面没有记载,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晋朝一些文人编的故事,裴松之对这些故事也持怀疑态度。

公元223年刘备出征东吴弄的灰头土脸,不久就呜呼了。托孤于诸葛亮。
当年,建兴元年现在四川南部、云南、贵州这一块的“南方数郡”就开始造反。由于皇帝新丧没有出征,而是派使臣前往安抚。况且诸葛亮刚接手蜀国大权,国内各集团的利益斗争不能平息,当然不敢立刻跑远了。
建兴三年226年,诸葛亮领兵南征。
后来的军事家认为,由于南方气候、地理条件恶劣,粮草运输不便,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因此诸葛亮带领的部队数量应该在2万左右。
叛军中的主力是建宁的高定,估计部队五六千,其他郡县的叛军数量等而下之,至于南蛮,实际上没起到多大作用。叛军总数大约1.2万。
所以说,南征是一次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叛军首领忽悠孟帅哥说:蜀国人要你们进贡大量乱七八糟极其稀有的东西,不进贡就要扁你们。孟获就跟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反叛部队以孟获为首,彼此没有配合。
在少数民族部队和南方叛军之间也没有配合。诸葛亮先平息了叛军,才来对付孟获的。孟获被打败了其他部落的人就归顺了。

楼主最近在看《三国演义》吧,那书假的很。
历史上没有桃园三结义,没有空城计,没有三气周瑜,没有曹操在华容道的三声大笑和刘备军的追兵,没有借东风,曹操不是一个见先小人,周瑜不是小肚鸡肠,诸葛亮更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可以说小说把历史演绎的面目全非。
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看看《三国志》和《晋书》。

下面附一篇相关的帖子:

《三国演义中不合史实之处》
历史上并无桃园结义,只说关、张以兄事刘备。刘焉并没做过幽州刺史,刘、关、张的义勇军只是投效校尉邹靖,只活跃于河北、山东一带,并未参加颖川之战、宛之战。
张氏兄弟不会妖法。

张宝不是被部将严政所杀,而是战死疆场。

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演义截去了张温带董卓、孙坚等西征韩遂、边章的故事。后来以韩遂投降、边章战死而告终,董卓留镇西凉,孙坚南征长沙贼区星。

吕布并不是丁原义子,且丁原为并州刺史,坐镇山西,不是荆州刺史。而吕布在丁原帐下是主簿(文职),不是一个匹夫。

历史上并无赤兔马,就是野史中有,也没有曹操赠马给关羽的记载。

曹操身为军事家,不会做行刺这种下策。无献刀之事。

逃奔中牟,被县令放走,那县令不是陈宫,不知叫什么名字。

杀吕伯奢之事,为野史记载。不知真伪。

十多路讨董军,并无公孙瓒、孔融、陶谦、马腾四路。所谓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事并没有。而十多路盟军,真正同董卓军正面交战的,也只有曹操、孙坚两路。董卓是在迁移了天子百姓后才同曹操交战,并不是遭曹操追击。徐荣并未被夏侯敦所杀。

孙坚是曹军败绩之后进的兵,初时由于袁术不拨发粮草被华雄打败,后用计杀死华雄,连胜胡轸、吕布,最后在阳人同董卓交战,还带骁骑亲自冲锋,与董卓单挑获胜,大败卓军。董卓在逃亡途中烧毁洛阳。

孙坚讨伐刘表,孙策未随行。

赵云投奔公孙瓒,没上过战场,后以兄丧辞回乡中。

公孙续不是由袁绍指使刺客杀死,而是奉兄命助袁术敌袁绍军的时候战死。磐河之战的胜利者是袁绍而不是公孙瓒。

历史上没有貂蝉,王允是利用董吕之间的不和来杀董的。

马腾并没有书上所说的那样忠义,也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而已。马超并未随征李傕。

典韦无逐虎之说。陈宫也只是一个叛臣而已。可能是曹操重用戏志才的缘故。

管亥不是关羽所杀,死于乱军之中。

陶谦并没有交好曹操之意,双方那时正在交战,但曹嵩也不是受

陶谦指使人杀死。刘备等联军没有冲进徐州。

曹军在同吕布交战失利后并没有讨伐黄巾。许褚并没有和典韦较量过。

杨奉等没有书中的忠义,都心怀鬼胎。

孙策讨伐江东与书中大同小异。

夏侯敦不是在讨伐吕布时射瞎的眼睛,而在这之前。

白门楼大骂曹操的不是张辽而是高顺,因此关羽也没有求情。不过他和张辽关系不错。

血衣带诏之事,马腾没有参与。

吉平无下毒之事,而是在参与后来耿纪等的叛乱而死。

关羽斩杀颜良凭的是真本事,文丑非关羽所杀。三国史上,被称为万人敌的也只有关、张二人而已。很可能连吕布比之稍逊半筹。

赵云是在邺城见到的刘备,无裴元绍此人。

无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在古城无关羽斩蔡阳之事,无周仓此人。

孙策是死于刺客偷袭,无斩于吉之事。

官渡之战袁军只九万人,曹军三万人。

刘备于汝南伐曹是和龚都联手,刘辟在搔扰曹操迁都的战役中被于禁所杀。并且龚都最后未死,只是销声匿迹。蔡阳死于讨伐刘备的战役中,而博望坡之役是发生在这次行动中,夏侯敦大败而逃,夏侯兰未被张飞杀死,是被赵云生擒,投降了刘备。无赵云杀高览这回事。

曹操北伐袁氏演义中没什么大的虚构之处,郭嘉遗计定辽东之事子虚乌有。是曹操自己的主意。无刘备讨伐张武的战役,徐庶是自己去见刘备的,同曹军交手并获胜,但和演义中截然不同。没有赚徐庶之事。

跃马檀溪之事,也只有野史上有记载。

诸葛亮决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后来北伐战场上也只有在最后一次是身乘小车、羽扇纶巾,目的是引诱司马懿出战,演义中那样写只是为了神化他。出山后并没有策划任何战役。

曹操是平定河北后才受封丞相,南征军不过十五六万而已,不过的确号称八十万。

襄阳无魏延斗文聘之事,赵云在长坂坡救主,保护的是甘夫人,糜夫人跳井之事史上无交待,且阿斗决不可能安睡怀中。因此,赵云是带着甘夫人、怀抱阿斗冲破长坂围的,而且所遭遇的曹军是曹纯的虎豹骑。并没有和曹操相遇,自然也不存在不放冷箭之说,但赵云也肯定没有演义上所说的那样神勇无敌。

无刘备摔阿斗之事,张飞在长坂桥大喝曹军,并没吓死人——但曹军也被他的威势所震慑。

徐庶之母在乱军中被曹军劫去,徐庶不得不告辞刘备去投曹操,且其母无自杀之事。

周瑜并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因此破曹完全是周瑜的主意,鲁肃也不是忠厚的长者,而是有着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来说,更多地是应向二人学习经验。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半涉子虚。无智激周瑜之说,蒋干游说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且无群英会。蔡瑁、张允有叛曹之心,才被曹操所杀,连环战船出自曹操自己的设想。无草船借箭之事,没蔡中、蔡和等人,向曹操下降书的不是阚泽。横槊赋诗并无刺杀刘馥之举。

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周瑜运筹破曹的战略方针实是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决策。赤壁之战中并没有黄盖中箭之说。曹操败走华容曾大笑周瑜无谋、刘备迟缓,待刘备追兵来到,曹操已经走远,只夺得一些粮草之说。

刘备并没有巧取荆州,而是按孔明的意见先取荆南四郡,四郡太守望风而降,未作抵抗。

合淝之战中,未闻宋谦被杀。且太史慈早在赤壁之战前数年病逝,否则赤壁之战中曹操能否逃脱未可知也。

孙刘连姻不是周瑜的美人计,而是双方第一次合力抗曹同盟建立的标志,刘备是正大光明地向孙权辞回荆州,未遇追击,此后,孙权将荆州全盘借给刘备。周瑜是在孙权放回刘备后箭疮发作而亡。无卧龙吊丧之事。

马超并不是为报父仇才出兵的,但他决非某些人说的为了江山不要亲人之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刘备绝不会用他,因为刘备不是像曹操那样任人唯才的人。可能是担心曹操会对父亲下毒手,想从他手上将他救回。

无割须弃袍之事。也没有许褚裸衣战马超之事,马超震慑于许褚的威力不敢前动。后来韩遂军在被反间计后,分别被曹军击破,投降的不只杨秋、侯选二人。

张松没有背《孟德新书》之事,离开他也仅是受了冷遇,张松、法正实是卖主的小人,只不过法正是运气好躲过了而已。“合则留,不合则去,卖主求荣,殊为不齿。”是以二人尤其是法正,虽有大功于蜀汉,武侯祠内无席地,正是如此。

西川前期战役功劳最大的是庞统,不是张任用伏兵杀了他,而是他用伏兵在雁桥抓了张任。张任不想再事二主,被杀。庞统因为在前线督阵被箭射中要害身亡。此后刘备遭困雒城年余——这时绵竹等地已降刘备,而不是发生在雒城攻陷后。

无张飞战马超之事。单刀赴会是指关羽和鲁肃约定的在一处平原上相会,双方只带一百名武士,人人佩把单刀,商讨荆州事宜。此次双方谁也没说服对方。孙权也没有派诸葛瑾去索还荆州,而是对荆州采取了军事行动。刘备担心关羽寡不敌众也带兵出川增援,直到曹操攻破张鲁后才以归还部分地盘为条件同孙权讲和。

张辽再神勇也绝不可能只凭八百人打破孙权十万军,而且以曹操的智略,不可能只在合淝部署丁点儿人马,可能有八千人。

无甘宁救凌统之事,陈武也不是死于庞德之手。仅凭那时的陆逊是没有指挥十万大军权利的,且东吴不可能有那么多人马。无左慈戏曹操之事,可能关于管辂的故事虚构者也甚多。

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只担任后勤的角色,参谋长是法正。而且吴兰、雷铜单独指挥一支军团,才出道就被曹洪打败,雷铜战死。吴

兰被氐王所杀。从而导致了刘备、张飞、马超三个军团攻打汉中的难度加大。

张飞是个书法家,在蒙头岩打败张郃后曾用丈八蛇矛在一块青石上铭功,笔意纵横,由此可知他绝不是一个只字不识的莽夫。只是性子急躁而已。

没有张郃攻打葭萌关之事,韩浩不是韩玄的弟弟,而是魏国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曾向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方案,缓和了军中的粮食危机。并没死于黄忠之手。且无严颜和黄忠一同带兵之事。定军山之战是由刘备发起的,是法正利用夏侯渊急躁的性格带兵佯攻张郃,张郃挡不住蜀兵的攻势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立马拨兵一半去救,被黄忠趁虚打入寨中,一刀剁了他。

杀杨修不是在汉中军营,而是在返回中原后。曹操在返回中原时为自己居然会彻底输在刘备的手里懊恼不已,一统天下的雄心消沉了

刘备称王无“五虎大将”之说,但赵云确实是整个汉中战役中战功最大的人。诸葛亮后勤粮草也是功不可没,曹操这一点却没有足够重视,像曹军的粮草被张飞半路截去,这对双方孰胜孰负都有影响。

关平是关羽的亲子。

庞德射中的是关羽的额头。华佗早在之前数年被曹操杀害,无刮骨疗毒之说。吕蒙是发疯疾而死,自然不是关羽显灵。曹操之死之前的一堆怪事全系虚构。

关兴并不是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武艺高强,而一直在朝为官,由于身体不好死得早,而张苞更是早夭。刘备伐吴仅动用了数万兵马,因为当时的蜀汉全兵力不过三十来万,除了防守各地之外,所以动用的兵马不多。在此之前,黄忠就因病而亡。所以这次刘备出征除了赵云率领后备军外起用的大多是新人,而孙权方面一开始就大胆启用陆逊为总督,统领韩当、徐盛、潘璋、朱然等东吴一二代名将纵兵迎敌,所以说东吴一开始就在军事装备和将领素质占了上风。但周泰、凌统等则相助孙权守御北方的战线,并未参加。

起初吴将李异、刘阿、宋谦等同蜀军交战失利,此后孙桓更被困在西陵中——吴军虽败,但没有射甘宁、斩潘璋、献仇人之类的情节。彝陵前夕陆逊派去诱敌的是少数民族领袖鲜于丹——此外,沙摩柯是死于乱军之中,无赵云马鸣山救驾、杀朱然之事,也没有陆逊追敌陷于八卦阵之说(因为他根本就没追)。国战败后东吴曾派友好使者到永安(白帝城),清醒后的刘备后悔不已,表示许和,但为时已晚,再加上孙夫人的投江殉夫,终于染疾而逝。

刘禅虽然没有政治才能、追求享乐,但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其中事例以后再举),而且富于人缘,所以臣子们都很喜欢他,君臣一心,

再加上孔明天才的政治能力,蜀中安定了下来,无司马懿五路大军齐进的事。

曹丕伐吴时张辽并没被箭射死,而是因病而亡。

南征孟获孔明并没有动用赵云、魏延等明星,马超此时已病死,魏延独当汉中大任——所以他所用的是同样有着将帅之才的李恢、马忠、张嶷等人。

无高定投降蜀军之事,七擒七纵也多是虚构。

无蜀汉对司马懿施反间计之事,当时司马懿驻守在荆州。

孔明第一次北伐的兵力应该只有十来万。也是几次北伐中阵容最强大的一次。

赵云当时的年龄很可能才六旬出头,且不为北伐先锋。因此凤鸣山杀韩氏五将、追敌被困都系小说家言。(其实很明显,依赵云平和冷静的习性,是不会说什么“乳臭小儿,有何惧哉“之类话的。

智取三郡、计败曹真是虚构的情节。曹真是魏国大将中的第二代精英,并不像演义里那样无能。此外,姜维的投降是得不到重用,而不是中了孔明的计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30
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
孔明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说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获不服,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
孟获在泸水扎寨,请两洞元帅相助,他怕中孔明计谋,只守不战,要等天热后让蜀军自行退兵。
孔明令军士在树林中扎寨以避暑热,又令马岱领三千兵从沙河口渡河,绕到蛮兵后方,断蛮兵粮草,还招降了两洞元帅作为内应。
孟获坚守泸江天险,以为万无一失,每天饮酒取乐。蜀将马岱半夜渡泸水,夺了元帅董荼那的粮草,绝断了夹山粮道,孟获得报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怀怨恨,趁孟获大醉,纠集手下将孟获绑了见孔明。孟获仍是不服,孔明让孟获看过蜀营的精兵粮草后,孟获仍是不服,便又将他释回。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藉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
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
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
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
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孔明见蛮地已平,班师回国。行至泸水,狂风暴雨大作,兵马不能过河。当地土人说是鬼怪冤魂作怪。孔明在泸水边祭祀亡灵,放声大哭。泸水才变得平静,大军方能渡河而回。
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刘禅出城三十里迎接。刘禅与孔明并车而行,设太平筵,重赏三军。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精简版: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三国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这里选取的是一些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第2个回答  2009-03-30
诸葛亮这次七擒孟获的行动是南征

换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七擒孟获原作者:佟平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的精彩章节。可是最近重读三国,却发现七擒孟获不但不能让南国军民对蜀国心服口服,反而会更加激发起南国军民对蜀国的仇恨。所以七擒孟获不但不应该受到歌颂赞美,反而应该受到批判谴责,并应该让所有的政治家引以为戒。南王孟获与蜀国守疆军人雍闿、高定、朱褒合谋造反,已经占据了三城,并正在围攻第四座城市,这时诸葛亮亲率五十万大军去平乱。诸葛亮果然厉害,先用反间计让雍高互斗,杀了雍闿,降了高定,然后又让高定去杀了朱褒,一举轻松夺回了三座城市并彻底瓦解了国内的叛军。到此为止,可以说诸葛亮已经用最小的代价胜利完成了平叛的任务,一来孟获之所以来犯,是因为有了国内守疆军人的配合,二是此刻孟获和他的军队已经撤离蜀国退回南国,也不再继续构成对蜀国的威胁。当然,诸葛亮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决定再给孟获一个教训,继续出蜀进军、追杀孟获也完全可以理解。诸葛亮再展雄威,只一战便杀死了金环三结洞主,活捉了孟获和另外两个洞主董荼和阿会喃。诸葛亮出境追杀孟获,并不是为了侵占孟获等南方小国的土地,而是为了保卫蜀国南部的安全,也就是说,只要孟获等不来侵犯蜀国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本着“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将领头造反的孟获处决以示警戒,将其余跟随造反的元帅酋长官兵释放以示仁爱,就已经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了。正如诸葛亮在释放那些官兵时所说的那样,“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受惊吓,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若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吾今尽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我想,一旦战争爆发,不但阵败方的亲人会如此痛苦,即便阵胜方的亲人同样也会担惊受怕。诸葛亮既然明白这个道理,理当尽可能减少战争的爆发。在当时,平息南方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孟获,然后班师回朝。因为当时有野心侵犯蜀国的并不是所有南疆小国的愿望,而只是孟获个人的野心,其他的洞主酋长等均是被他胁迫而来,只要杀死孟获,对蜀国的威胁自然瓦解。可是诸葛亮为了呈一己之能,拒绝部下的劝阻,只为降服孟获这一个极端分子之心,完全不顾双方将士的性命,不惜放孟获回去重摆战场,与孟获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杀人游戏,实在愚不可及、罪无可恕!诸葛亮出兵原本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师,可是当孟获第一次被俘之后,已经远离蜀国国境的地方,诸葛亮要想再次擒拿孟获,就必须深入邻国的纵深地带,而且只为了追拿一个罪犯就率领几十万大军深入邻国境内,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侵略,也就是由正义之师变成了罪恶之师。正如书中写的那样,孟获在第一次被俘时即反驳诸葛亮:“吾世居此处,汝等无礼,侵我土地,何为反耶?”诸葛亮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将话题转移,问孟获是否心服,孟获当然不服。只因诸葛亮多放回孟获一人,还未开战,已经让蜀国千余官兵死于泸水之毒!与此同时,被孟获胁迫起兵的众酋长洞主也用行动表达了厌战之心,主动将孟获抓来献给诸葛亮。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众酋长和洞主们说:“我等虽居蛮方,未尝敢犯中国,中国亦不曾侵我。今因孟获势力相逼,不得已而造反。今欲杀孟获去投孔明,以免洞中百姓涂炭之苦。”可以看出,诸葛亮担心杀孟获后南国人心不服继续威胁蜀国南部安全是没有根据的。可是诸葛亮依然执迷不悟,再放孟获,也就再次选择了战争。这不但直接导致爱好和平的两大洞主董荼和阿会喃被孟获杀害,还直接拒绝了众酋长爱好和平结束战争的请求。诸葛亮如此恃强凌弱、将战争强加于爱好和平的人们头上,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对蜀国心服口服呢?诸葛亮第二次放回孟获,等于是强迫孟获把更多的军民绑上战车。果然,三万军队因此再次被诸葛亮歼灭。诸葛亮第三次放回孟获,不但将更多的军民绑上战车,还使战争蔓延到了更加远离蜀国的地方。那些原来与孟获造反毫无关系的遥远的八番九十三甸的军民,也因为诸葛亮的步步紧逼,而不得不投入了战争。结果又导致十万刀牌缭丁军被歼灭。试想,这十万军人的家属会因此而对蜀国心生好感吗?在诸葛亮第四次放回孟获之后,反战的声音已经更加响亮,与孟获同为洞主的杨锋为了平息这场诸葛亮与孟获个人之间的有害无益的杀人游戏,再次将孟获抓来送给诸葛亮。原本希望通过孟获之死来结束战争,遗憾的是这个和平的愿望再次遭到诸葛亮的践踏。第五次放回孟获的结果,使战火又殃及木鹿洞主及其三万驱兽大军,军队被击溃,洞主也死于乱军之中。这无形中再次增加了痛恨蜀国的力量。当诸葛亮第六次放回孟获之后,一下子将战争又推向了七百里外的乌戈国,最后将国王兀突骨及其三万藤甲军全部活活烧死,实在令人发指!面对如此残忍的场面,诸葛亮亦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只是,诸葛亮为了与孟获玩这杀人游戏,平白无辜让远离蜀国千里之远的乌戈国三万藤甲军惨死火海,与蜀国何益?这三万军兵的家属又怎么可能会对蜀国心服口服?所以,将这样多余的战争美化成有功于蜀国社稷,纯属文人的胡说八道。只为了降服一两个极端分子,只为了解决某种宗教或政治冲突,就不惜动用军队让两国甚至多国军民陷入战争的灾难是一种愚蠢而不负责的政客行为。遗憾的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愚蠢而不负责任的政客依然存在。为了不让同样的历史悲剧重演,我想我们应该对这样的战争大声说不。

-
第3个回答  2009-03-30
其实,七擒孟获的战役属于南征,南度泸水。不过,如果按照历史的记载的话,其实七擒孟获的事情不一定属于真实的历史事件。首先,三国志中这一描述非常少,只是在出师表中提过。而且,据后人考证,孟获很有可能是蜀国的一个文官,陈寿的前任,负责史料记载。鄙人通过研究一些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的事情属于是评定内部的祸乱。因为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于是建宁太守高定,联合了几个附近的郡县太守一同发动叛乱。因为当时,他们借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所以说在当地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建宁城在成都的西南,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在北伐的时候后方不保,所遇诸葛亮决定先平定南方。可是那个高定不太扛打,连连败退,最后被杀掉了。而诸葛亮为了彻底免除祸患,才带领军队深入云南腹地,泸水,降服一同作乱的少数民族首领,所以才有了“五月度泸,深入不毛”的话。
第4个回答  2009-03-30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 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