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异同

如题所述

同:

1、背    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2、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3、影    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异:

1、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于民主思想的建设。

2、方  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

3、效  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激进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剩余”说,其方法论主要是从非经济角度解释经济过程的本质和动力。

最初,他们与黑人斗争和学生运动相结合,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在大学校园或市区广场上宣讲自己的激进观点或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编写了教材和论着出版。联盟迄今还定期出版《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季刊和不定期的附刊。到70年代,联盟有成员2000多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了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

主张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激进经济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阶级革命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新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2.地主阶级洋务派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农民阶级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6.资产阶级激进派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和新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结果和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巾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7.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派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出现。主张:“实业救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结果: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实业救国"的道路不可能实现。评价: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因而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但其毕竟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中国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30
三派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流砥柱,对中国的前途做过可贵的思考和努力。维新派----康有为革命派----孙中山激进派----胡适三派的共同之处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怎么学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维新派---中西结合(中国色彩浓)---君主立宪革命派---中西结合(西方色彩浓)---民主共和激进派---全盘西化 ---自由民主三派的结果都没有挽救中国,但是这些探索是成功的前提。历史证明:走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