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如题所述

徐州市第七中学 陈家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常遇到家长为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而苦恼。我曾经收到过这样的求助:实例一:“陈老师:您好。我女儿特别注重别人对她的评价,有时会因为一点不顺心而烦恼很久,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想请教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她”?实例二:“陈老师:您好。我是一位中学生。有时我很自信,有时我很自卑;有时我爱交朋友,有时我又喜欢独处;有时我性情开朗,有时我又处于苦恼之中。”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的形象好看吗?”脑子里总爱盘旋这样的问题:“我聪明能干吗?”“我在老师、同学中的印象怎么样?”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特别在意自己比较敬重和信任的老师、朋友、家长的评价。未成年人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自我认识的过程往往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知道: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父母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而自己教育自己,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看过这样对话:有人问智者:世上什么事情最难?智者答曰: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的不足。其实,认识自己是未成年人走向成熟的重要和必要的过程。俗语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方面说明认识自己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正确认识自己很难。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交往等方面正确认识自己。 那么,? 建议一:行动起来、建立自信心人的内在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自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会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所以,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呢?自信心来自一个个成功的体验。一个个成功的体验来自于哪里呢?成功的体验来自于行动。所以,对未成年人来说,行动力很重要。很多未成年人空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缺乏实际的行动。长此以往,他们会怨天尤人,他们会有“怀才不遇”的惆怅。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牧师总看到一位中年人来教堂祈祷,感到很奇怪,于是站到他看不见的地方,听他都说些什么。只见那人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敬重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你,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来到教堂,重复同样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祈祷着。最后一次,他跪着:“我的上帝,为何你不垂听我的祈祷?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就能解我于困厄之中,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那位牧师已经听够了他的祷告,就在圣坛后面发出尊严的声音:“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未成年人要多关注行动,多关注做事的过程,少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别人的评价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甚至是不同的目的或者动机,所以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只能参考,不能作为我们评价自己的主要标准。 建议二: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人和人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否则的话,世界就会单调乏味的。所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很重要。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帮助孩子处好和老师的关系,使老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的指导师;不要过分干涉孩子和同学之间的交往,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有效仿和参照对象等等。另外,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对孩子的不足要巧妙的指出,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孩子改正。让孩子自己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时的汗水是治疗孩子消极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大自然会让孩子忘掉自己的心中的不快。父母要明确一个观念: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 建议三:明确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有很多指标。但是简单地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对自己的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我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的方面。即正确认识今天的我。其次,对自己的未来的有一个大概的目标,即明天的我大概会成为什么样子。再次,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即知道自己的每一天应该怎样过的充实而有意义。最后,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即喜怒哀乐有常。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不顺心的小插曲,只要父母能给予即时有效地帮助,这些都将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愿您的孩子成长地更快乐、更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