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不要喝牛奶?

如题所述

 肯定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在没有食欲或没有时间吃饭的时候,“至少应该喝点牛奶”。牛奶也是很多孩子早餐中首选的食品。在我们现在的饮食中,“牛奶信仰”渗透到了各个角落,整个社会都把牛奶奉为钙的来源,甚至是“完美营养食品”。

  在学校提供的饭菜中,无论是面包还是米饭,肯定都会另加上牛奶,甚至让人感觉讨厌牛奶就是一种罪恶。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饮食对策中,也都是牛奶等乳制品。很多运动员喜欢喝低脂奶,因为它给人的印象要比普通牛奶更健康,甚至有些趣闻讲的是某些著名运动员的牛奶故事,说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就会每天喝掉好几袋牛奶。

  但我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对于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现代人来说,牛奶并不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食品。当然,我也向与我签合同的选手提过建议,让他们不要喝牛奶。
要解释不喝牛奶的理由简直是没完没了,不过基本上可以概括为5点:不符合饮食习惯;会破坏营养平衡;妨碍细胞的功能;可能被有害物质污染;由于加热杀菌,其中的食物酶被破坏了。

  有的人一喝牛奶肚子就咕噜咕噜地叫,或是腹泻,这叫做乳糖不耐症。其原因是体内不存在分解牛奶中成分的乳糖酶,乳糖没消化就通过了肠道。这种症状绝不是什么特殊病症,倒可以说是一种正常反应。

  我们亚洲人、非洲人、还有人类以外的哺乳类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哺乳期的婴儿体内有乳糖酶,但是断奶后乳糖酶在体内就失去了作用。可欧美人不同,他们从前生活在纬度高、农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上,主要从家畜的奶中摄取必需的营养素,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后,他们不得不发育为成年后仍然可以分解乳糖的身体结构。与他们相比,我们经常饮用牛奶不过才几十年的历史。这样一比较就会发现,牛奶并不适合我们的饮食习惯。

  一说到牛奶,必然要提到钙。钙这种矿物质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话虽如此,如果我们仅摄取了大量的钙,我们的身体反而会将这些钙排出体外,这是由体内相互抗衡的钙镁平衡造成的。

  钙在血液中发挥着信息传导的重要作用,一旦钙不足,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障碍。于是身体将钙从骨骼中取出来,努力保持血液中钙的浓度。而在骨骼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镁,如果骨骼中缺乏镁,这种调节就无法正常进行,于是骨骼中的钙就一股脑地都被溶解了。

  欧美人与亚洲人相比,虽然钙的摄取量要多很多,却有更多的人患上骨质疏松症,这样的现实真是富有讽刺意味。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原因就是,欧美饮食(包含牛奶在内)中镁的摄取量偏少,因此钙很容易被排出体外。
确实,骨质疏松症是钙脱离骨骼被溶解掉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但引起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饮食中摄取的钙不足,而是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不好,才容易失去骨骼里的钙。
身体内的钙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是最大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现代人已经陷入 “钙生理作用不全综合征”这个深渊中了。
  
  仅靠牛奶无法强壮骨骼

  我想在这里再多说说钙,刚才我讲到血液中的钙与信息传导有关,它的主要作用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所谓细胞分化,是指细胞会分别变化为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发挥功能的细胞。例如,如果增殖后的细胞是血管里的,它就会变为血管细胞;如果是内脏里的,就会变为内脏细胞。第二类作用是激素的分泌。在人体中,甲状腺、胸腺等内分泌腺会生成各种激素,要合成这些激素就需要钙的信号。而且,内分泌腺细胞内合成的激素被运送到细胞外时,也离不开钙。第三类作用就是使神经细胞兴奋。神经细胞之所以能够传导信息,是因为钙的进入,于是才能产生电信号。

  这样一看,我们就会很清楚,钙与维持身体正常工作的最基础部分有着密切关系。它的几类作用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钙出入细胞所引起的刺激成为了诱发某种动作的信号。
二战后,日本人的钙需要量被规定为一天600毫克。与欧美人每天摄取的1000毫克钙相比,600毫克看似少了很多。但事实上,人只要每天摄取300毫克左右的钙,就不会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困扰。

  尽管如此,在当今社会,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喝牛奶,但结果却是骨折、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比例反而明显升高了,这是多么奇怪又讽刺的现实啊。骨折率不仅取决于骨骼的组成,还会受到生活方式和体格的影响。现在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牛奶等乳制品越多的国家,骨折率越高。

  骨骼绝不单单由钙构成,它还需要镁等其他各种营养素。在饮食欧美化的日本,骨质疏松症的病例也在迅速增加。由此可见,有些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并不是“吃含钙多的食物越多,骨骼就越强壮”。

  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对之前的各种科学文献进行了精细调查和分析,美国作家布赖恩•å…‹èŽ±é—¨ç‰¹å¯¹ä»–们的调查结果赞不绝口,在他的《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生活饮食》一书中这样写道:估计每个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话—“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女性应该多喝牛奶,增加钙的摄取量。”但骨质疏松症这种疾病并不是缺乏钙引起的,而是动物蛋白摄取过度造成的。乳制品等动物食品是蛋白质的来源,但里面含有丰富的硫磺。硫磺在体内会生成过剩的酸,这种酸通过骨骼溶解掉钙,使其随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都是动物蛋白引起的,还有“源自蛋白质的高钙尿症”这样一个名字。

  几乎没有人知道,混在1杯水中的1勺海藻,钙含量是1杯牛奶的1000倍,这样的信息被巧妙的宣传掩盖掉了。

  哈佛大学的研究中强调了这样一点:钙可能会预防骨质疏松症,但乳制品的预防效果并没有得到证明。

  我在第2章中也提到,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动物蛋白的过度摄取是将钙排到尿里的原因所在。乳制品也是比较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因此这项研究否定了利用牛奶等乳制品来补钙的效果。
保持钙镁平衡

  和传统的日式饮食相比,在欧美饮食中,豆类、蔬菜、谷物等富含镁的食物被摆上餐桌的机会并不多,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不过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问题,造成了本应与钙保持平衡的镁含量不足。

  目前,农药等因素造成了土壤的贫瘠,农作物自身的镁就不够,因此,在现代饮食中,就算是以日式饮食为中心的菜谱,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摄取到充足的镁。此外,在谷物中,胚芽部分含镁最多,但现在的主食是精制后的白米,这也是引起慢性镁不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在体内生成对抗压力的激素时,会消耗大量的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随时随地承受着各种压力,这让本来就不足的镁更加枯竭。且使用过一次的镁没法再利用,而是主要通过尿被排出体外。这种机制的运作是有原因的,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中,人体内的镁从未缺乏过,因此也没有必要建立将它保留在体内的一套系统。

  我前面讲到,骨骼、血液、肌肉、血管的松弛和收缩,都依靠钙和镁这两种矿物质的作用。钙的作用是使肌肉、血管紧张或收缩,而镁则相反,它的作用是使它们松弛或扩张。
原来钙与镁在体内的比例为2∶1,但在今天普遍镁不足的状况下,如果大量喝牛奶或食用强化钙食品,这个比例就会更加倾斜,变成4∶1或5∶1。还有人指出,这将成为心脏病发作的直接原因。镁不足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症,还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生命攸关的情况,例如猝死。

  事实上,有这样的研究报告:解剖死于心脏病的人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的心脏肌肉,检查肌肉中钙和镁的浓度。结果表明,死于心脏病的人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相比,钙的比例更高,也就是说比健康人体内的钙更多,而镁则偏少。

  在这里,我必须提醒大家,报告中解剖的是己经死亡的人的心脏,而活着的我们心脏情况如何则没有人知道。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一点铭记于心:一旦钙和镁的平衡面临崩溃状态,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不过,我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摄取大量的钙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要同时摄取适量的镁,这一点非常重要。 牛奶还是“完美食品”吗?
我在前面提到,过度摄取牛奶、肉等动物蛋白会生成酸,为了中和生成的酸,骨骼里的钙就很容易被溶解掉。而且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如果摄取过度,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事实被报道出来:为了不让奶牛生病,人们在饲料中投放了抗生素或生长激素,或是强制地人为增加产奶量,又或是把使用了农药的牧草当做饲料。所以,市面上出售的牛奶很可能被这些有害物质污染了。

  神经内分泌学的权威罗伯特•ç§‘恩有一本著作—《牛奶:致命的毒药》,这本书从封面开始,就对市面上出售的牛奶进行激烈的讽刺。他把牛奶比喻成炸药,在盒子的表面画上骷髅符号,还在背后的原材料栏里写上生长激素、杀虫剂、抗生素等。书的封底也是同样的辛辣讽刺,写着如下的评论:
“牛奶过去常常被过高评价为‘完美食品’,但它绝不能称为‘完美食品’,美国不应该试图隐瞒这个事实。”(本杰明•æ–¯æ³¢å…‹åšå£«ï¼‰
“我之所以生病,都是医生强迫我喝牛奶的结果。这种白色液体甚至在腐蚀毫无能力的婴儿。”(菲尔)
“牛奶中含有的酪素达到了母乳中的3倍以上。酪素是牛奶的副产品,这种物质还被用于黏结木材,黏合性非常强。”(沃克博士)
“牛奶是最不健康的钙承载物,应该抹掉它是良好钙源的印象。”(尼尔•ä¼¯çº³å¾·åšå£«

顺便提一下,最早对牛奶提出批评的是《斯波克育儿经》。在这本畅销书中,作者明确提出最好不要给孩子喝牛奶。此外,约翰•éœæ™®é‡‘斯大学的弗兰克•å¥¥æ–¯åŸºåšå£«ä¹Ÿè‘—有《不要喝牛奶!》,这本书在内容上基本与《牛奶:致命的毒药》相同。日本也出版了一些书,对牛奶持怀疑意见。虽然书的数量不多,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曾经对牛奶的过高评价正在被大家重新审视。

  如果你非常喜欢牛奶等乳制品,只是偶尔喝喝没有关系。我只是希望,在幼儿园、学校,甚至每个家庭中都强制让人喝牛奶的潮流能尽早过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7
想喝就喝
第2个回答  2014-12-17
喝。
第3个回答  2014-12-17
当然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