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那些古典婚嫁习俗?

能详细做点介绍吗?

  旧时,村中传统婚俗以包办买卖婚姻为主要特征,男女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开始议婚。有的在五、六岁或襁褓中就议婚为童养媳。甚至还有指腹为婚者。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生辰、属相无克忌。婚礼一般循“六礼”。
  1、纳 采 一般由男方家长托媒向女方送礼提亲,全由媒妁往来游说,父母包办。
  2、问 名 也叫换庚帖,俗称“拿四柱”。由家长询问对方子女年龄生辰,择日交换男女庚帖(民国时期叫婚书)。
  3、纳 吉 双方认为合适,便决定缔结婚姻,俗称“订婚”。
  4、纳 征 也称纳币,俗称“下彩”。双方议定彩礼,由男方主婚人偕同媒人持彩礼及礼单到女方家拜送,女方宴待。
  5、请 期 下彩后,男家择定婚期,征求女家同意,俗称“看天期”。
  6、迎 亲 民间称“娶媳妇”。富家迎亲,男方备红围花轿一乘,内坐属相与新娘子不悖的男童一名,十字披红,名曰“压轿小”。视家境情况,再备数乘兰围轿或牲口坐骑。迎亲时,前有红纱灯引路,铜锣开道,吹奏鼓乐。后随花轿、食牢及男女两家的娶戚和送戚。娶亲返回,在大门前落轿,由男女长辈打红灯笼绕轿三周,轿夫将内轿从花轿内连同新娘抬进大门,新娘由娶戚扶出,脚不沾地,踏红毯(布)至天帝神位前,举行拜堂仪式。
  村民称拜堂为“拜天地”。新郎戴礼帽,插金花,穿长袍马褂,披红挂绿;新娘戴凤冠,披霞披。司仪唱礼,新人先拜天地,后拜高堂,接着夫妻对拜,并拜亲友,俗称“四双八拜”。拜堂毕,新人手牵同心结入洞房。
  新婚之夜,民间有闹洞房、逗新媳妇、跟新娘要“和气馍馍”及听房习俗。同时,还要往洞房内撒草圪节、核桃、枣、花生等,意为早生子,且儿女俱全。次日晨,要给新娘喝用红小豆与小米熬下的红花米汤,同时,新娘随夫拜见本族长辈,名曰“道喜”。古时,儿女出嫁后,娘家人要往女儿家送饭,表示对刚出嫁姑娘的关怀和安慰。后来,送饭之举已同迎送亲并行。
  女儿出嫁,民间称“慰司闺女”。迎亲次日,由男方出资在岳丈家设宴谢婚,新郎偕新娘同去,俗称“请女婿”。席间,女家长者向新郎逐一介绍女方亲友,名曰“认亲”。是日,有新女婿随意“偷拿”岳父家东西的习俗。其意既表示女婿机敏、有本事,又表示“一个女婿半个儿”在丈母娘家的随便和亲切。
  旧时,受封建经济形态和落后生产力的影响,村中残存原始、落后的婚姻形式主要有:
  纳 妾 即男子有妻而再娶小老婆。
  活人妻 指被丈夫休弃而再嫁者或因丈夫赌博、吸毒而把老婆赌卖给他人者。
  招门纳婿 俗称“上门女婿”、“倒插门”、“里找”。多为女方父母无子,男方家境贫寒情况下成就的婚姻。实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男到女家已属常事。
  打换亲 源于古老的氏族间互换姊妹为妻或互换女儿为媳的婚姻形式。
  表亲婚 一般指表兄妹或表姐弟之间的婚姻结合。通常是到姑姑家或姨姨家做媳妇,俗称“亲上加亲”。而因有“倒流骨血”之忌,女子少有嫁娘舅之子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此种危害人类繁衍发展的近亲婚俗,已由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抢 婚 也称荒婚。指未婚夫或其长辈病危,想借助婚喜慰藉挽难,俗曰“冲喜”。如未婚夫卧床不起,女方要抱一只公鸡拜堂。如患病的长辈已去世,则用红布遮掩丧房,当日办毕婚事即治丧,俗称“隔丧抢婚”。
  冥 婚 也称“说骨存”、“结阴亲”。一是未成年男女夭亡,由双方家长作主,行冥婚礼合葬;二是未婚者死后,或夫亡妻嫁,晚辈或遗属为其找“骨存”合葬。找不到“骨存”者,则以面人、纸人代之。此俗至今未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20岁,女18岁。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革除包办、买卖、纳妾、童养等婚姻陋习。随着婚姻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完善,特别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以来,村里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法规,冲破阻力,移风易俗,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全村逐步形成了自主婚姻,自由恋爱,登记结婚,计划生育等健康文明的婚姻新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6
山西民间婚俗--出嫁的风俗

定婚以后,假如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预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置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B>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