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梅毒抗体弱阳性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梅毒血清检测方法(RPR)是检测类脂质抗体(非特异性);组织纤维蛋白酶溶酶原活化剂(TPPA)是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二者只能相互补充不能相互取代。两种方法都可产生假阳性。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特别是70岁以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高龄老人,梅毒血清检测方法和组织纤维蛋白酶溶酶原活化剂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关键词】 梅毒;梅毒螺旋体;性病

  2006年以来,我院通过输血前传染病检查,发现有5例(年龄66岁~80岁之间)老人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查阳性(试剂由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但5位患者均无梅毒临床表现,追问患者及家属的性生活及既往病史,都未找到任何可以支持梅毒诊断的依据。为了慎重我们重新抽取患者血液标本在检验科复检并同时将标本送达陕西省疾控中心检测,院内外结果惊人的一致。TP试验均为阳性,除1人梅毒血清检测方法(RPR)阴性(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组织纤维蛋白酶溶酶原活化剂(TPPA)阳性(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其余4人RPR和TPPA仍为阳性。为何会出现如此令家人尴尬、医生诧异的结果?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病。可以侵犯皮肤、黏膜及其他多种组织器官。近年来,随着发病患者数目的增多,梅毒的临床表现和病期也呈现多样化,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而发生胎传梅毒。而梅毒血清学检测成了诊断梅毒的常规手段和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血清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前者为常规试验方法,是检测类脂质抗体的试验,目前常用的是RPR;后者为确认试验方法,是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的试验,目前常用的是TPPA。人体感染梅毒后,会在体内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抗梅毒螺旋抗体,另一类是抗类脂质抗体。前面提到的RPR是针对类脂质产生的抗体而不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故无特异性。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导致体内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都能够使RPR的检测产生阳性结果,即生物性假阳性。如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猩红热、活动性肺结核、丝虫病、斑疹伤寒、锥虫病、回归热、疟疾、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干燥结合症、慢性肾炎及海洛因成瘾、甚至妊娠等。但梅毒以外的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RPR的滴度一般比较低通常<1∶8。由于RPR实验容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医生往往会同时作特异性较强的TPPA来确认梅毒的存在。专家指出:虽然TPPA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的检测,但在一般人群中也会有1%的假阳性。现在已知可造成TPPA假阳性的疾病有:结肠癌、淋巴肉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海洛因成瘾、生殖器疱疹、麻风、妊娠等。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特别是70岁以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高龄老人,RPR和TPPA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梅毒血清学试验虽然对梅毒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因此,诊断梅毒不能单纯凭化验结果,还要结合病史、体检结果、其他化验等综合考虑分析后慎重作出判断,才能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