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有哪些不良心理卫生问题?

如题所述

儿童期出现较多的不良心理卫生问题,列举如下:一、各种心理偏离问题。常见的形式有咬指甲、拉头发、吮手指、挖鼻孔、手淫和夹腿磨擦、行为退缩、孤独不合群、怕生人、各种形式恐惧、爱争吵或大声叫喊、过分依赖、生活懒散、偏食、贪食、与父母分离时极度焦虑等。这些偏离行为相当于过去称的“行为问题”,即有问题的行为。如果这类行为存在较多和较重者称为“行为儿童”。二、不良行为。与上述问题有时无法分割,常见的形式有说谎、无故暴怒、攻击性行为、偷窃、公开玩弄自己生殖器、打人骂人、违纪犯法、逃离家庭、无目的漫游、流氓行为、聚众殴斗等。三、学习障碍。上课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好动无法专心听讲、违纪和不遵守学校纪律、厌学、恐学、学习适应不良、留级、逃学等。四、儿童神经症。较常见的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抑郁性神经症等。疑病症和儿童性神经衰弱较为少见。五、儿童心身疾病。如口吃、遗尿、遗粪症、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或神经性厌食症、异食癖)、夜惊症、支气管哮喘、肥胖症等。六、精神疾患。如多动症、抽动症、儿童精神分裂症、癫痫、人格障碍、各种智力低下等。七、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包括言语、学习技能、运动技能等功能障碍等。八、其他。导致儿童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先天性遗传因素,包括非优生结婚生育,父母亲有潜在遗传性疾病,孕期母亲患各种身心疾患,遭受有害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如药物损害,难产、产伤窒息因素,营养不良等。二、婴幼儿外伤,严重疾病和脑炎、脑膜炎、贫血、缺碘、缺钙、婴幼儿腹泻等有害因素。三、不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四、学校和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五、不良社会因素。六、患孩遭受早期心理、情感和社会隔离、剥夺等因素。七、其他,如独生子女特殊心理和特殊教育。我们且以中国《解放日报》刊登的一封信为例,进一步说明年龄7岁至1 2岁儿童可能患上的心理疾病。署名平志君的来信是这样开头的:“我们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曾有过两个小时的离家出走。”他介绍的情况如下:那天上数学课,老师出了四道题,他孩子很快就做完了,便兴冲冲交卷。哪里知道,却有一位同学“揭发”他作弊——说他偷看了别人的考卷。他的儿子则肯定说是自己做出来的。老师要他再做一遍,他坚持不做,背起书包就走,还丢下一句话:“老师不讲道理,不上学了!”平志君说:“儿子最后是被同学在一个废弃的墙基那里发现,并给‘押’回家来。”平志君夫妇决定先冷却处理。他们告诉孩子,爸妈下午的工作被耽误了。孩子低下头,呈羞愧之色。吃完饭,考虑到孩子一味逞能的心理特点,他们让儿子先把理由说充分。孩子强调,题目是自己做出来的,看别人,是看做到第几题,自己想争第一。孩子认为,老师不该只信别人,不信他。于是,做妈妈的换了一个角度与他深谈:“假如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你对老师有意见,你不上学;与爸妈闹别扭,你不回家;以后工作了,与同事争吵,你不上班,看来只好做外星人去了。”儿子笑出声来,显然妈妈的话已说动了他。但是,当妈妈要他去向老师赔礼道歉时,他又犹豫起来。平志君在信中说:“我便动之以情,述说在他‘出走’的两个小时里,爸爸妈妈到处找他,老师同学也焦急万分,他听了流下了眼泪。”孩子终于鼓起了勇气,背上书包走向学校。平志君的总结是这样写的:“孩子与老师冲突起来,护着孩子,责怪老师是不对的;但不问青红皂,一味打骂孩子,也不能解开孩子的心理疙瘩。要紧的是,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