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虐童事件?

如题所述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虐童事件,确实让人愤怒和不解,它给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抹了黑。人们不禁要问,是何原因让社会中某些人的人性竟扭曲到这种地步?居然把虐待儿童当成一种“乐趣”,认为是“好玩”。

虐童事件的背后,主要还是师德教育缺失的结果,现在很多大学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光有知识与技术,而缺乏道德良知。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那些刚走上新岗位的年轻教师,要进行从教前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对那些心理确实不健康的,立即取消教师从业资格,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杜绝一些虐童事件的发生。同时,针对个别教师工作中的情绪化问题,还要进行重点督导与训练,培养他们的耐心与情商。



虽然当下确实有极个别教师背离师德,作出有悖师德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队伍整体和主流是好的,他们大都是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孩子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我们学校、家长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这朵花儿怒放,开得更鲜艳!

每每出现幼儿园虐童事件,当地的教育部门、幼儿园都会出面解释:当事人是“无证’幼师,我们已把她清退云云,似乎这样就把自己推得干干净净了。我想,给社会、给受害幼儿及家庭所带来的恐惧心理就能销声匿迹了吗?非也!办幼儿园的硬软件设施是什么?招聘幼师有哪些条件?各级分管领导是干什么的?



是的,幼师流动性强、职业认可度低,年轻幼师自己在家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去伺候别人的小孩子?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都是宝贝,不管是不是独生,都不好带,这是众所周知的。不管怎么说,幼师毕竟也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人民教师爱人民,就要为人师表,就要有行业规范。平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法律法规。话再说回来,即便你不懂法,毕竟还有做人的良知,只要能固守做人的基本良知,不去伤害他人即使可。只有良知遭到部分丧失,人性才会被扭曲。人性一旦被扭曲,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6
拿什么保护孩子们?
建议虐童罪入法
近来,频频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事件触痛了网友的神经,一系列虐童事件在网上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和强烈愤慨,网友们在思索虐童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在探究减少虐童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
近来,频频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事件触痛了网友的神经:只因不会算术题,5岁女童在十分钟内被幼儿园教师狂扇70个耳光;只因为“好玩”,一名幼童被教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提离地面;广州番禺,未满5岁的女童被老师抓起双脚,倒拎起来摔在地上,头部着地重伤;山东东营,幼儿园老师用针扎和胶带封嘴的方式对待多名幼童;四川雅安,某小学男生寝室保安何某被曝光以“弹鸡鸡”的“私刑”对孩子们进行惩罚……
“太愤怒了,太可耻了!”“简直是残害!”一系列虐童事件在网上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和强烈愤慨,网友们在思索虐童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在探究减少虐童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
网聚观点
网友说:变着花样打骂,
甚至以此为乐,简直是变态
建议所有幼儿园装监控
建议所有幼儿园装监控
@我是一片海:建议所有幼儿园都装监控,家长们只要上网就能实时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样的设备其实很简便,也不贵,却能有效监督老师的言行,很多幼儿园早就这样做了。不光幼儿园,小学也要如此。这是现阶段最可行也最有效的一个监管手段。
@收获之秋:虐童的根本是骨子里的不平等的思想。在这些人眼里,就没把儿童当人来尊重。
@金灶沐赵先生:虐童事件频频发生,已非谴责、批评、教育等常规手段可以遏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虐童罪应该写入刑法,只有法律的严惩,才能使他们有所制约,不敢为所欲为,残害幼弱!
@品尝喜悦:我国的学前教育长期处于从业门槛低、公办民办差异大等问题,幼教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个年龄大多处于30岁以下、社会成熟程度和抗压能力都偏低的群体中,负面情绪本就难以化解。加之长期监管缺失,掏钱送孩子去幼儿园难保不会“被虐待”。
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2个回答  2020-07-27
我石淑云对幼师虐待儿童是不能容忍,我九十年代在广西河池市直属机关幼儿园上学时是“去小班去,去小班去”的巫婆刘“老师”欺负、虐待我,“去小班去,去小班去”是她看到我跟其他同学吃东西慢、久就这样动手将我跟其他同学推去小班,我向养土狗“来福”做宠物的伯伯打听这个“去小班去,去小班去”的刘“老师”的名字叫刘素芬,我不知道“去小班去,去小班去”的刘“老师”是不是叫这名字,我也打听“去小班去,去小班去”的刘“老师”在广西河池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做老师时也是把一个孩子的屁股打得紫一块的,“去小班去,去小班去”的刘“老师”和颜艳红一样是一个喜欢虐童的巫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