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福?我自己如何修福?

如题所述

沈家桢居士讲述: 之前,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之大?”他觉得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远不如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为已经去世的妻子每天早晨念《金刚经》,那才是真心大愿,应该感得大的福报。 这位朋友自有他的见地,我很钦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对佛学中的几个术语: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对通常所谓的「修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帮助我们修持。 凡是学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样才是修福,应该是我们都希望明白的课题。我今天并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论,而是想寻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见。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这些「因」所能结出来的「果」,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够究竟的差别。所以求福并不是修福,做福德也并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为三个段落来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在说明什么是求福,什么是修福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请各位来评定: 第一个例子:在庄严寺观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旁边是一尊笑容满面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见有一对年轻男女,很虔诚地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祈求。这位年轻的太太看见我在边上,很自然的问我:「请问你晓得这里的签筒在那里?」我答:「这里并没有求签设备。」她问:「那我们怎么知道观世音菩萨答应或不答应呢?」我说:「你不妨抛一个硬币,如果看见花纹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观世音菩萨已答应了你们吗?」他们马上拿出一个硬币,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落地是花纹朝天,他们非常高兴。向菩萨又拜了一拜,便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各位觉得这对年轻男女是在求福呢?还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求福。) 第二个例子:中国唐朝时代,有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他千辛万苦,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沙漠地区,远去印度,奉请回许多佛经,然后以他一生的精力,将很多经典译成中文,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他所翻译的。各位,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是求福呢?还是修福? (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个例:大约两年前,我收到一封短信,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她读了我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看到我妻子十八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后来安然往生的记载,觉得念《金刚经》有这样的福报,实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个好丈夫,死后还造图书馆纪念她,很受感动。现在她也开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各位,她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回答颇不一致。) 第四个例子:就拿《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第三个愿──做三千件善事,求中进士为例。袁了凡中了进士之后,派去四川做县官。明朝时代,县官的权很大,他可以不必请示上司就决定更变老百姓应缴纳的粮税。袁了凡做了县官后,体恤农民的艰苦,下令减税,万民腾欢,感得神明托梦,说他这件减税善举,已满足了他做一万件 善事的誓愿。各位,袁了凡减税这一个决定,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还他求中进士的愿,应该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减税,是为万民着想,心中甚至于并不一定有还愿的想法,因此他这一举动,应该是修福。) 各位,你们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较简单明了,所以让我们先来研究修福。因为我近年来读诵研习,都以《金刚经》为中心,所以想以《金刚经》中对「修福」的观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在他所译的《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佛说后世「有持戒、修福者」,于佛所说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里鸠摩罗什用了「持戒、修福」四个字。在《金刚经》的另一种译本中,即玄奘大师的《大般若波罗密经》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师将这四个字译成「具足尸罗,具德具慧。」尸罗是“戒”字的梵文音译,所以「具足尸罗」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换句话说,要具备德及慧两个条件,方是修福。 什么是「德」?佛书中有一句经文叫「善满称德」。通俗些讲,就是说你善事做到家了,称为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别,这其间相差很远。这里玄奘大师所用的「具德」,应该说是福德和功德两种都具备。换句话说:修福的人不是单做福德,也须做功德。 什么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经中就叫般若,这是梵文的音译,读作「钵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还得修慧,六波罗密中的禅定、般若都包括在内。 因为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广大,我执轻微,以众生为对象,以普渡为愿力,这就和求福的只为了小我的幸福、财富、名望、权势等有了极大的不同。 不过话得说回来,「修福」固然是我们学佛的应该致力学习的法门,但「求福」还是值得提倡的。能求福总远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这个时代,高谈修福,怕有拒人千里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论为己为人,不论是大是小,我们都要赞扬称颂。对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会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优胜向往,这是修菩萨行的同修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禅宗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典故,那是达摩祖师初到中国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机的对话。 梁武帝听说西天有一位大德来临,就兴致很高的接见他,并问达摩祖师:「我一生造庙度僧,布施设斋不计其数,请问我的功德大不大啊?」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这一来话就讲不下去,很可能梁武帝就此拂袖下殿,径回后宫去了,自此不再见达摩大师。 在《六祖坛经》中韦刺史以这件掌故请教六祖慧能。六祖的回答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讲了很多道理,他的结论是:「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不是我祖师有错。」六祖所讲的道理,恐怕不是我们完全能听得懂,各位有兴趣研究,不妨请看《六祖坛经》的疑问品。我现在只选出其中一二点,相信是我们可以逐渐做得到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做真功德。 六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又说:「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即不轻」就是说不轻视别人,「常行普敬」就是普遍的尊敬别人。 所以功德这件事,说它容易,却又很艰难,像梁武帝造了这么多寺庙,做了无数的供斋、布施,可是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说它难做,却又似乎人人都能做得到,因为只要内心谦下,常能尊敬别人(重视别人的意见,对人有礼貌),不自己以为了不起,即是功德,各位听了觉得如何? 现在我们对「功德」已有了一个约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刚经》中对「福德」和「功德」是怎样区别?使我们可以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在研究《金刚经》的时候,曾有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鸠摩罗什大师有时用「福德」,有时用「功德」,他是不是随便使用这两个术语呢?今天我就不会有这样幼稚的问题了,因为几年来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对于字眼的选择,是十分认真和严格的。 所以我们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么情况下用「福德」,又在什么情况下用「功德」,则对这两个术语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于是做了一番统计的工作,发觉他在全文中一共享了十八个「福德」,用了八个「功德」。分析下来,概括的说,凡是提到众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处),凡是说到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则用「功德」(有六处)。 各位也许会问,还有三处「福德」,及二处「功德」是指什么呢? 这二处「功德」,一是佛说他自己曾供养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诸佛,是有极大功德。一是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佛也说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得的功德大。这里请各位注意,佛说的是菩萨的布施,并不是我们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即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萨的恒沙世界七宝布施,则在无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为什么呢?佛说:「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贪着,故说不受,广行布施而若无其事,所以有无量功德。希望各位细心体会。 还有那三处「福德」呢?那是闻《金刚经》经义而生净信,受持读诵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换句话说,布施固然有福德,诵经也有福德。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的因所产生的果。 二、功德是对般若经典信心清净,受持读诵的因而产生的果。也可以说,功德是智慧(包括禅定)的结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讲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头昏脑胀。让我来说一个掌故,各位也许可以轻松一下。 据传说在中国苏州有一条自乡间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乡下人进出。这条街只有六尺宽,名叫六尺巷。这条巷在两家大园宅之中间,至于这条巷的由来,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不知道是在那一个年代,其中一家园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乡管家的一封紧急报告,说隔壁邻居无理,硬说两家之间的园地划界不清,照邻居的意思,我们得退三尺,损失很多土地,请示主人应该如何处理?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报告后,在他的报告后面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他的家人自动退了三尺,邻居知道以后很惭愧,也退了三尺,这样一共有六尺,形成了一条通道,便利了很多乡人,不必再绕道进城。这条通道就叫「六尺巷」。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应该怎样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亲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门弄斧,不过尽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三个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参考,欢迎大家来信批评讨论。 (一)不要批评人。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值得介绍的心得,是尽量发掘对方的长处,欣赏他的长处,学习他的长处,赞美他的长处。当我们注意对方的长处时,自会减少批评。又千万避免在许多人面前批评一个人,或搬弄是非。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实践普贤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每一行愿都在修福,其中对一般学佛来讲,忏悔业障及恒顺众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三)受持读诵《金刚经》。劝您每天至少念一遍。这是出于我亲身的经验,体会到《金刚经》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顶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无量。 至于什么是半个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争吵生气,或被人欺辱时,倘能生起「让他三分亦无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业之途,开修福之门。这是半个修福的法门,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双修,谢谢各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30
孝顺父母
一 行善有些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善意的鼓励安慰别人、维护环保
二 捐钱给贫困地区;在生活中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当老同学 朋友 同事生病家中经济困难,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遇到贫穷饥饿者给予帮助救济;

三 拾物奉还 拾金不昧

四 当公司的同事有矛盾时,不挑拨离间,讲利于团结的善话

五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支助孤儿山区贫困儿童上学

六 保持善良之心,出言有尺,不说尖酸刻薄的话,提升自己的修养,不要乱发脾气。
做善事尽量不留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