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中公教育,国考面试海关都考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基本考情
1.面试形式:结构化面试。
2.面试题量:每天一套题,每套四道题。
3.面试时间:共20分钟,一般不单独计算思考时间和答题时间,剩余5分钟有提醒。
4.考查方式:一般采用听题,考生桌上没有题本,通常会提供笔、草稿纸。如果是材料题,通常在场外10分钟读材料,场内听题答题。
5.专业性:命题紧扣海关工作实务和岗位职责,要求考生提前了解海关实务,明确工作要求,真正实现人岗匹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2

  一、基本情况介绍

  海关面试采取传统的结构化面试,题目既有普通结构化题目,也有一拖四的大材料题。一般四套题目中有三套是普通结构化题目,一套是材料题。2016年面试题量为每天一套题目,每套4道题。面试一般采取听题形式,考官每读一道题,考生就作答一道(宁波海关场内有题本,考官不读题)。材料题通常采取场外看材料,场内听题的形式。答题时间为20分钟。

  二、海关国考面试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命题形式来看,2013年之前以普通的结构化面试为主;2013年始,除了正规的结构化之外,命题中出现了小材料命题形式,2014—2016年开始考查一拖四的大材料题。

  从题目数量来看,海关系统面试题目数量变中趋稳。2013年之前,每天两套题,由5道或4道题目组成。2014—2016年每天一套题,每套4道题目。

  纵观历年真题,综合分析能力为必考能力,从2011年开始,对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以及应变能力的考查比重与综合分析能力持平,这四种能力成为海关系统的必考要素。但是2016年国考海关系统更侧重于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查。

  三、海关国考面试测评能力特点分析

  1.考查能力要素较为固定

  纵观历年真题,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以及应变能力是海关系统的必考测评要素,几乎每套考题都会涉及,是考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要素。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举止仪表等方面的考查隐形贯穿在整场面试中,是考官对考生整体评价的参考要素。

  2.测评要素综合考查趋势凸显

  为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近几年,海关命题不再考查单一的测评要素,而是呈现测评要素交融糅杂的趋势,即一道题目中考查多个测评要素的情况。考生在应对时,既要总体把握,又要抓住命题设置的关键,不要顾此失彼。

  3.命题设置呈现海关实务特点

  近几年的海关命题设置与海关系统的实务有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侧重实现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改革还在摸索阶段,大多数专业题目都是以海关工作为背景,但具体考点的专业性并不强。

  4.材料题比重可能加大

  2012年之前没有出现过材料题的设置,从2013年开始,小材料题出现在海关系统的面试中。2014年和2015年的面试中,均在最后一天考查材料题,具体形式是一段材料下设四个问题。

  从考查能力上来看,材料题与普通结构化题目没有区别,只是增加了材料的形式。但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材料题的命题目的更希望考生能够根据材料中给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仅仅是套路化的答题。考生应对材料题有足够的重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20-04-13
综合分析重头戏,“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从分数权重来看,在考官打分表的若干项测评要素中,“综合分析能力”所占权重稳居首位,由此可见,综合分析能力是考官评价考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其得分的高低对面试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况且综合分析向来门槛高,难度大,正所谓“得综合分析者得天下”,因此备考中往往需要加大关注力度。纵观海关系统的命题,早在 2010 年,综合分析类独占天下,重点考察观点类的题目包括名言警句和社会流行语等,而 2011 年之后,转为综合分析注重社会现象类的考察,而且题目设置背景多为国内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综合分析出题的时效性非常强,比如 2014 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提出了依宪治国的目标,在 2015 年的海关考试中,出现了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2016 年涉及交通拥堵老生常谈热点及“互联网+”、“马拉松比赛”等紧跟时代话题的热点话题。综合分析社会事件的覆盖面很广,既有政治领域的热点事件,也有社会民生领域的话题。综合分析类题型涉及面广,对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系统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考生平时不关心时政热点,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那么这些缺点必然会在答综合分析题时暴露出来。对于习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来说,综合分析类题型的难度可想而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