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什么族,歌婆节是什么族,芦笙节是什么族

如题所述

1、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

歌婆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3、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芦笙节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

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扩展资料

火把节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

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歌婆节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善唱民歌著称。最早有载入汉朝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民间传说,初唐时有个叫刘三姐的著名的壮家民歌手,她的歌声优美,感情充沛,寓意深远,并经常用朴实的语言讴歌劳动的喜悦和甜蜜的爱情,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深受群众的喜爱。

同时也招来了财主们的忌恨,他们总想害死刘三姐。一天,趁刘三姐上山砍柴财主派奴才盯住了她。当她顺着山藤往山上爬时,奴才斩断了山藤使刘三姐坠崖身亡。广大壮族人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后人人悲痛欲绝。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遭灾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唱山歌三日三夜———“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芦笙节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0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芦笙节是苗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扩展资料: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17
1.火把节:
彝族

2.七月会:
纳西族

3.泼水节:
傣族

4.刀杆节:
僳僳族

5.盘王节:
瑶族

6.鲜花节:
怒族

7.姑娘节:
哈尼族

8.牛王节:
壮族 土家族 仡佬族 土家族 苗族

9.古尔邦节:
回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乌孜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柯尔克孜族 撒拉族 东乡族 保安族

10.三月节:
白族

11.芦笙节:
苗族 侗族
第3个回答  2019-04-26

1、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歌婆节

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3、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扩展资料:

1、火把节由来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2、歌婆节由来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善唱民歌著称。最早有载入汉朝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民间传说,初唐时有个叫刘三姐的著名的壮家民歌手,她的歌声优美,感情充沛,寓意深远,并经常用朴实的语言讴歌劳动的喜悦和甜蜜的爱情,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深受群众的喜爱。

同时也招来了财主们的忌恨,他们总想害死刘三姐。一天,趁刘三姐上山砍柴财主派奴才盯住了她。当她顺着山藤往山上爬时,奴才斩断了山藤使刘三姐坠崖身亡。广大壮族人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后人人悲痛欲绝。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遭灾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唱山歌三日三夜———“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3、芦笙节由来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初次年农历1初月至2月末期间举行,相持期及其长久,其由于部落和地域分布原因,次则呈区域性连续性举行。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把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歌婆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芦笙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06
巴啦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