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的寺院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龙泉寺 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的千山北沟东部,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户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徵,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
龙泉寺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南北朝(公元五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千山志》记载,佛教僧侣于南北朝时期进入千山后,部分僧侣初栖身于极乐洞,后于极乐洞之侧建小寺。俗话说:“唐修庙、辽建塔。”到了唐代,僧众于极乐洞东北50米 处悬崖下,靠陡壁筑堰造坪,修建一罗汉洞和一小佛堂,庙宇建筑初具雏形。相传龙泉寺开山祖师为唐真如法师(生卒不详)。现存的众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庙宇的记载,千山五大禅林均建于此时期,由此历代均加重修。依据各种史志记载和建筑情况看,龙泉寺在金、元之前规模是不大的。金、元时期,是千山佛教发展的一个高潮,寺庙建筑达到相当规模,龙泉寺也初具千山五大禅林之首的风范。
进入千山龙泉北谷可见龙泉寺雄伟壮观的山门,上刻“敕建龙泉”四个大字。这是明神宗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龙泉寺”的御笔亲题,这些都是历代增修千山诸庙的历史印证。龙泉寺大规模兴建是在明代以后。据有关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在罗汉洞和佛堂旧基修建如来堂(今毗庐殿),东西两厢修建禅堂、斋堂各一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如来堂下(今大雄宝殿处)修建殿宇5间及配房,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东殿3间。可见,龙泉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法王殿、禅堂、斋堂及配殿等均建于明代。根据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别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其母慈圣皇太后。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
神宗即位后,尊母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加尊号曰“宣文”。四十二年崩,谥曰“孝文”。李氏早年丧夫,宫廷中的生活又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在她主政期间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推崇佛教。明万历十二年,感龙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扬佛法之功,慈圣皇太后宣旨:将宋版大藏经637函,计678卷,赐予千山龙泉寺。同时赐铜铸金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从此成为龙泉寺镇寺之宝。在李太后的推崇下,当时龙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达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绝关东。
进入清代以后,龙泉寺依然风光无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两廊及客堂和后佛堂。至此,龙泉寺始具今日之规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玄烨)亲率皇后、太子及诸王、大臣、侍卫等万余人,由盛京(今沈阳)到辽阳(当时千山归辽阳管辖),游览千山龙泉寺等寺庙,并留下赞美龙泉寺的诗章。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作为顾问,随康熙皇帝一起游览龙泉寺。这是有文字记载游览千山的第一个外国人。但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微,佛教也不振。龙泉寺也概莫能外。
日伪占领千山时期,龙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坏和盗夺。如毁坏龙泉寺“屏藩独峙”之摩崖,大量掠夺龙泉寺之楹联、匾额、古佛和字画等精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