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3到6岁儿童教育问题中的摘要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了解行为问题,确立研究内容。

开题初期,通过《幼儿常见问题行为调查表》对我园幼儿的行为进行调研,根据儿童的外部行为表现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和评估,检出幼儿身上所反映出的共性与个性行为问题。这次问卷测试我园小、中、大班474名幼儿参与了检测,回收有效问卷468份。从观察结果和数据显示来看,幼儿的年龄差异影响其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生率的不同。根据调查表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细化地表现在幼儿身上的行为问题是较为明显的:攻击、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捣乱、多动等行为问题,对儿童行为纠治是十分必要的。
二、筛选问题行为,具体解决策略。

1. 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在调研中是发生率最高的问题行为,发生比例为小班:21.4%、中班:19.0%、大班:20.3%。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出现这类问题的幼儿往往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而采取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成因分析: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班幼儿多数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到了中班、大班,攻击行为逐渐向社会意识的行为发展,如妒忌、羡慕、帮助好朋友打包抚平,受他人指使、报复还击等。一方面幼儿年龄较小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另一方面为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或者保护她认为属于自己的那些财物而出现了攻击性行为。总和攻击性行为成因可分为三类: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攻击他人;因成人的错误引导而攻击他人;因不懂社交技巧而攻击他人。

矫治策略:

(1)注重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杜绝体罚。在幼儿园树立同伴榜样,礼让游戏,知道如何做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2)注重角色的替换。

小班幼儿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替换法,让问题儿童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教给他们一些事宜的交流方式,提高发生矛盾后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掉攻击性行为。

(3)注重环境的刺激。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空间应宽敞,材料应充足,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对待幼儿应该和蔼可亲,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4)注重合理的宣泄。

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让他们的情绪合理宣泄,预防和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行为的发生率仅次于攻击性行为,发生比例为小班:20.8%、中班:19.0%、大班:18.4%。幼儿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佳,注意力时间持续比较短,他们经常违反班级的规则并打扰别的小朋友。出现的常见问题行为表现为: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听、看不能持续5分钟以上;同伴人际关系不良,经常跟小伙伴发生冲突;做事不能有始有终;容易冲动,说话、做事欠考虑;精力过分旺盛,活动过多,坐立不安等,若顺其发展,则其学习习惯和能力必然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成因分析:

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因为幼儿精力充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究欲,所以他们从一项活动很快地转到另一类活动是非常自然的。其次幼儿对活动的不感兴趣,直接导致注意力的不集中,缺乏持续的注意力。总和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成因可分为三类:因兴趣缺乏而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因自控能力不强而引发的注意力不集中;因环境和生理因素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

矫治策略:

(1)注重兴趣的挖掘。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入手,给他们准备具体形象吸引人的材料,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情境,同时注意游戏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让孩子既能体验快乐又要感受挑战,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并借以培养注意力。

(2)注重环境的作用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好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教室的布局要有助于儿童注意力集中,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如,布置不易过于花哨,教学辅助材料过于有趣、繁多,教师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

(3)注重作息的规律。

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和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要有规律有科学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让幼儿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幼儿一个过渡的准备。

(4)注重自我约束力的培养

孩子的自控能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而幼儿却往往不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准则。

3. 社交退缩

社交退缩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消极社会适应的表现,是指幼儿在陌生或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单行为。社交退缩行为是幼儿发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幼儿前期出现的较多。这种行为如不加以消除,久而久之容易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懦弱等一些不良性格,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成因分析:

引起社交退缩的幼儿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包括先天的气质因素和后天的教养方式影响,通常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们害怕受伤和失败,缺乏尝试的勇气,内心渴望友谊,但是不敢付诸与行动,选择了孤僻退缩。同时突发的意外事件和暴力事件都会引起幼儿胆怯害怕的情绪障碍,从而出现退缩行为。总和社交退缩行为成因可分为三类:因性格内向而表现出的社交退缩;因遭受情绪刺激而表现出的社交退缩;因发展障碍而表现出的社交退缩。

矫治策略:

(1)注重自信心的建立。

对社交退缩的幼儿来说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类孩子往往掩盖着自卑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退缩行为的矫正,其实就是帮助他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克服自卑的心理。所以自信心的培养是退缩行为的矫正的关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首当其冲。

(2)注重交流的方式。

交流时要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和孩子交谈、沟通,采用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坚持从孩子好的行为中去寻求好的一面并加以肯定,比如:帮父母或老师收拾碗筷时打翻或者打碎了碗时,不要去责骂孩子,而应该从孩子主动帮助父母老师干活、有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具有责任感上去加以肯定和赞扬,然后在教他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孩子感受到的是理解和爱,宽容和支持,有了这样的鼓励和安慰,就没有必要通过逃避或者退缩来保护自己了。

(3)注重“爱”的尺度。

而对因为过度保护溺爱造成退缩行为的幼儿,我们要逐步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做做“懒妈、懒爸”、“懒老师”,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摔倒了一定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千万不要帮助他,当孩子爬起来以后,就马上表扬、安抚他,鼓励他的自立行为。有一点必须记住,不能动摇决心半途而废,以致全功尽弃。如果是家里的老人溺爱孩子,则要想办法从空间上把老人和孩子隔离一段时间。

(4)注重家园的合作。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我们选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任务让幼儿完成,当他们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家园多创设幼儿交友的活动,多走走,看看,看阔眼界,扩大交流的范围,提供交往的机会。

三、针对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干预。

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有许多,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及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影响,同时也幼儿自身生理因素和气质特点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干预。

(1) 以尊重接纳的原则入手干预幼儿问题行为。

人本主义强调成人和儿童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必须尊重儿童解决问题的权利,相信儿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与教师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一份被关注、被重视的尊重感,从而在心理上消除紧张情绪,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

(2) 以潜移默化的原则入手干预幼儿问题行为。

人的意识往往决定其行为,而意识的树立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形成,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过程。教师与家长要重视创设良好的家庭与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渗透良好的行为准则,让孩子在不断的行为练习中纠正不良行为,形成健康心理。在学习中渗透、在生活中渗透、在渗透中掌握、在渗透中潜移默化。

(3) 以点及面的原则入手干预幼儿问题行为。

对待儿童的问题行为,从意识上我们要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在对显性行为的幼儿进行对诊下药及时干预的同时,我们更应做好全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导其他孩子共同来关心帮助问题儿童,从而使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以因材施教的原则入手干预幼儿问题行为。

对待不同因素造成行为问题的儿童,我们应科学地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做到心中有数、方法可行、干预有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与策略,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强化,让每个问题儿童都能通过有效干预得到最佳发展。

(5)以家园合作的原则入手干预幼儿问题行为。

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合作教育,在进行行为问题干预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当主动着手与家长合作,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只有教师与家长坦诚相待共同出谋划策,统一思想、统一要求,才可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实效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8
走入孩子心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