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六亿人口粮食定量现在十三亿多人耕地比过去少粮食敞开供应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各种票据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 “吃饭的护照”。可以说,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也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一个特殊记忆。
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走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从过去对各种票据的使用渴求,到如今的收藏,也折射出我们祖国60年来的巨变。
可以这样说,粮票的变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说明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紧张的粮食供应,导致粮票的出现
粮票是如何出现的呢?这还要从1953年谈起。1953年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着粮食,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但是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更加加剧,农产品成为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起粮食危机。主要是一些重要的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的收购任务,而粮食的销售却在不断上升,京、津两地的面粉已经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回忆起当时粮食的紧张,老供销社工作人员老张记忆犹新。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国家做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 “统销统购”。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了长达31年的统销统购时期,粮票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 “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有时候连都城的粮食也无法保证,从而导致政权危机。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需求急剧扩大时期,而供给却严重不足。通过统销统购这一方式,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生国家政权的稳定。”有多年供销工作经历的老张分析国家这一政策时说道。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往往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幕相似的场景: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月的固定某几天,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内,粮店再发给居民。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但凡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粮袋赶来,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离去。
要知道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据,粮票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粮票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又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等,甚至百斤、千斤。
50年代后期,粮票刚刚出现,六七十年代,粮票在那样一个几乎疯狂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80年代初,粮票的作用同样重要,而那个时候堪称是一个票据疯狂的年代。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 “吃、穿、用”这三大类。食品除了各种粮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各类蛋票、糖票、豆制品及蔬菜票等。服装和日用品类的票证更为繁多。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
粮食供应的宽松,致使粮票不再那么重要
到了198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关于粮食统销统购的政策出现了松动,当年元旦,中央发布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 “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成定购,统销也逐渐转变为人们可以不用粮票的话,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北京的粮食工作人员就不用再挨家挨户发放粮票了,取代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食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的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一样,价格可以按照市场需求浮动。最初,议价粮的价格是平价粮粮价的一倍,但是购买议价粮不受粮票限制。”说起粮票的松动,那年北京发生的一幕老张更是记得很清楚。
新的变化,最初发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深圳经济特区。那时,在深圳,粮票的弊端显露无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平价粮和议价粮价格的差异给政府带来负担,二是由于各地的粮票不通用,给人才流动和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了障碍。1983年,在日益依赖外来人才和人口的深圳特区,这种矛盾日益激烈,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在设立初期,也是推行粮食统销统购政策,但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粮食定量开始显得不足。加上,外来人口没有深圳的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
当时深圳的领导认为,这种粮食供应上的两个市场、两种价格、购销倒挂、财政补贴,不利于生产、流通,也不利于群众生活。经过研究决定,下令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应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深圳的成功经验,迅速影响了全国。后来,由于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再加上连年粮食丰收,全国其他地方也逐步取消了粮食的定量供应。而在粮票谢幕之前,更早消声灭迹的是各类商品票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市民手中的票证已经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 《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着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结束。
粮票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收藏价值日益显现
今年4月,在武汉收藏品市场举行的第五届票证交流大会竞卖会上,有几百张珍贵粮票亮相,其中不少拍品是市面上较少见的稀有品种,如:1952年西南区5斤大米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250斤粮票、民国36年第三办事处战地14斤兑米券等等。拍品中价值最高的是1950年西南区马料票10斤、200斤、500斤票样三枚,现市场价超过万元,此次竞卖会起拍价就高达9500元。由此可见,粮票的收藏价值还真不小。
粮票属于 “断代”收藏品,现早已停止发行和流通。居民手里的粮票大多在长期使用中被损耗了,而绝大部分的库存粮票又被各级粮食部门所销毁,因此目前粮票的存世量并不多。粮票收藏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的 “集粮”大军发展十分迅猛。
“粮票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淹没在尘埃中,而是转而进入了收藏业,成为一些收藏者的新宠。长兴粮票收藏者也不乏少数,一般都是对那个年代较为有感情的人,在收藏粮票的同时,回味一下那个年代的感觉。”粮票收藏爱好者朱剑告诉记者。
据介绍,越早发行的粮票,其收藏价值就越高:一枚1966年版全国粮票现价不到1块钱,而1957年版的却能卖到几十块。另外,成套的粮票又比单张的更具收藏价值。根据经验,全国性藏品价格一般高于地方版。不过,粮票却打破了这种规律: “国家级”总难抵 “地方版”。朱剑认为,这说明了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永恒不变的规律。当年,国家粮票的发行量巨大,至今仍有一定的存世量,而地方版的粮票发行不多,加之消耗量大,存世量自然小了许多。不过,他提醒粮票收藏者,随时间的推移,粮票实物和相关资料的收集难度会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收藏粮票,是为国家收藏将来的 “文物”,历史意义和收藏意义都很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