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温故知新’的几个历史事例.

如题所述

10个温故知新的故事
文/朋朋 2014-07-22 21:50 来源:前十网
有些文字,也许以前看着时很简单,现在再看却变深奥了,比如安徒生;反之,以前艰深难懂的文字,现在也许清楚了很多,比如辩证法。有些故事,以前也许学过就忘了,现在再来看看,或许大有启发,比如这十个小故事。

10.奕秋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这与“小猫钓鱼”的故事息息相通。“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差别。用心还是不用心就是根本的区别。如果说生活是一场博弈,面对难以预料的变数,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吧。

9.病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者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瘾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志此哉!”(《龚自珍全集》

一项正当的兴趣爱好发展到极致却反而带来了危害,这可以说是兴趣爱好的“蝴蝶效应”。看上去文人画士势单力薄,手无缚鸡之力,养病梅也只不过是为生活增添一丝乐趣,但涓滴生活汇成社会洪流,谁能挡得住?也许我们抱怨自己遭遇的不便或是倒霉事,还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8.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

曹操的表现给我们太多遐想,而这位使者同样值得欣赏——眼力过人。再看看四周各种减肥、整容、衣服、鞋子的广告,也许这恰好说明现在的人们不像使者那样会看人。也难怪这些东西效果有限。气质是内发的,是遮不住的,不是吗?

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昌黎先生集》

看来就业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为之抑郁是人之常情,但抑郁之后作何选择才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坚持抑或放弃,归根结底,还是信念坚定与否的问题。

6.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志林》

有空的时候忙着刷屏……现代生活虽与古时不同,但对待生活的心态却如出一辙。生活的质量在有基本物质保障后,更多受到审美眼光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曾告诫青年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审美的情趣体会生命,说的就是苏轼和张怀民这样的生活状态吧。没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怎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呢?

5.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视之,易之以白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这真是个悖论:不白费这些力气,就是不被人看好。按照经验工作方便乐官鉴定乐器,但也让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要客观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就不能有偏见。只有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才可以不落窠臼。

4.姜三莽捉鬼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阅微草堂笔记》

这个故事与“守株待兔”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所以很容易希望偶然发生的好事继续下去。尽管看上去很傻,但是因为存在美好的寄托,有人甚至甘愿如此徒劳。这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教训就是:模仿有风险,行动需谨慎。

3.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白鹤堂文集》)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为了“好好”做一件事,准备工作绕到了千里之外,迟迟回不到正事上来,结果不了了之。果断些吧,有时事情没那么复杂,不信你试试。

2.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聊斋志异》

动物狡猾的行为让人生畏,然而终究挫败了。这可以映射人类的行为:尔虞我诈之变几何哉?贻笑大方耳。就像贾府里的人机关算尽,而在高墙大院外的人看来,这一切不过是谈资、笑话。

1.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费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隧七年不返。”(《后汉书·烈女传》)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这个故事里一览无遗。这位“烈女”的节操、机智的劝学方式让人佩服。但同时可以看出妇女的地位多么卑微,只能称“妾”,还要“跪问”。古代社会的全貌似乎总是若隐若现,很难看清楚。精华应当吸取,难道糟粕不是教训?就可以弃置不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