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如题所述

八股文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八股文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巅峰,明清中后期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概括进八股取士中,内容需要使用古人语气,句子的长短、字体的繁简、声律都有严格的限制。八股文的发展意义在于其被作为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借鉴。

它是一种以默写的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文体。通过对四书五经中的主要论点来立题,以特定的文体去阐释文题,文章的具体包含承题、起讲、议论、入手四个方面。

所谓的八股指的就是从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末尾处会有相对应的百十字的总结,在文章里每一组中需要出现排比样式的对偶性文字,共拼成八股。

到了后期明朝时,八股文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

其中经义开始转变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具体写作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按照应试者必需按照固定的体裁去写经注,不得自由发挥。到了清朝后,八股取士在形式上还是继承的以往,只是做出了一些小的调整。当然,在后期由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向皇帝表明此应试的形式简单且无实际用处,最终在1663年八股文被废除。

八股文发展的意义在于对古代的朝廷选拔人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命题写作的形式让科举制的考生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由于八股文中所考察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中的内容,所以要求人才全方面发展。

同时,由于八股文的写作体裁的独特性,也是儒学在经学义理中的全方面的体现和对写作的规范进行了约束。当然,这样写出的八股文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意义并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