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汉宣帝?

如题所述

汉宣帝刘询,字次卿,又一名为病已,又称皇曾孙。刘询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是汉武帝刘彻之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史皇孙刘进与其父刘据,死于巫蛊之乱,死时皆无封号,而刘进是刘据的史姓良娣所生,也是武帝之孙,故史籍按其母家史姓称之为史皇孙)。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史皇孙刘进的王夫人生下皇曾孙仅几个月,太子刘据一门便遭巫蛊之祸全部遇害,襁褓之中的皇曾孙连名字尚未取就被收入长安郡邸狱中,故史书皆称之为皇曾孙(即皇帝刘彻的曾孙)。仅从皇曾孙、刘病已、汉宣帝刘询称谓之变化,便能推测出汉宣帝曾经曲折离奇的身世了。


征和二年,刚毅正直的廷尉属官丙吉奉诏在郡邸监狱处理巫蛊案。丙吉知道太子是被佞臣江充诬陷的,所以非常同情皇曾孙的遭遇。便从监狱中选派了两个老实忠厚罪行轻微的女囚,轮流哺育皇曾孙,同时,将皇曾孙安置在安静高敞的地方,自己还每日反复前来看望。因巫蛊案连年未决,丙吉便一直留在郡邸狱中处理案件。


在监狱里,丙吉曾告诉监狱守丞谁如,说:“皇曾孙不应当关在监狱里。”同时让守丞向顶头上司京兆尹奏报,并把哺养皇曾孙的女囚一起送去。京兆尹不受理,又把他们送了回来。当囚徒乳母刑满要出狱时,看到皇曾孙对乳母依依不舍,丙吉就私自出钱把她们留下来继续看顾皇曾孙。监狱管理员告诉丙吉,没有诏令供应皇曾孙的食物,丙吉就用自己的俸禄,每月买米买肉供应皇曾孙。皇曾孙生病,有几次快要不行了,是丙吉要求哺养乳母延医加药,这才慢慢把皇曾孙的病治好。由于此时皇曾孙还没有名字,丙吉便以皇曾孙病愈为名,取名为刘病已。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老皇帝刘彻又病了。术士说是因为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冲撞了皇帝。于是,刘彻下诏,凡长安监狱的囚犯,无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当使者内谒者令郭穰奉诏连夜来到郡邸狱时,丙吉却紧闭监狱大门,不让使者进去,并说:“皇曾孙在此,就连其他无罪的人都不应该处死,何况这里还有皇帝的亲曾孙呢!”郭穰在狱外守候到天明也未能进去。郭穰还宫后,向刘彻奏报了丙吉的情况,刘彻此时已有所觉悟,说:“这是上天的旨意。”因此大赦天下,长安监狱的囚徒,都因丙吉而活了下来。

(图)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大赦后,丙吉打听到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及兄长史恭仍在,便把四岁多的刘病已用车载着交了到史家。贞君虽已年老,但仍十分心疼这个孤苦伶仃的曾外孙,并亲自抚养他。


不久,汉武帝下诏,刘病已回归皇室宗籍,由掖庭(即后宫)抚养看顾。掖庭令(后宫令丞,宦者为之)张贺,曾经服侍过太子刘据,常思故主旧恩,非常怜惜病已,故而奉养十分恭谨。除了后宫供给的日常开支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给刘病已衣物和读书。刘病已渐渐长大,到了可以婚娶的年龄时,张贺便准备把孙女嫁给他。可是,他的弟弟右将军张安世知道后,很不高兴,说:“刘病已是卫太子的后代,能得到由后宫供给的衣食,过平民生活就足够了,不要再提嫁孙女的事了。”权贵兄弟说话了,掖庭令也不好违拗。


张贺有一好友叫许广汉,因坐罪受了宫刑,成为宦者而当了暴室啬夫(后宫织染署管理员)。许广汉有一女叫许平君,生得美貌温顺。一日,张贺摆酒宴请许广汉,酒至半酣,张贺说:“皇曾孙刘病已已经长大了,以后就是关内侯,你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许广汉当即应允。第二天,广汉不顾其妻的反对,重新延请中人为介,正式把女儿许配给了刘病已;张贺则拿出自家的财物做聘礼,为刘病已举办了婚礼。


婚后的刘病已,依倚于许家兄弟和外祖史家,在东海澓中翁(东海人,姓澓,字中翁)处学习诗书。刘病已聪明好学,才气很高;也喜欢游侠仗义,斗鸡走马;游上下诸陵,行踪遍三辅,时困于莲勺,常乐于杜鄠;丰富的民间生活,让他尽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平元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时年二十一岁。因无嗣,顾命大臣大将军霍光与群臣议定,迎立昌邑王刘贺。刘贺素无德行,即立,日益骄奢,荒淫无度;仅立二十七日,便被霍光、张安世等大臣赶下了皇位。


正当群臣为立新皇帝商议不决时,时任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提出建议,认为应立寄养在民间的孝武皇帝的曾孙刘病已;并说刘病已已经十八岁,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知节。其他大臣也知道刘病已有美德。霍光与大臣们议定后,奏请皇太后认可。刘病已于平元元年七月即皇帝位,更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图)汉宣帝刘询,曾降服匈奴,平定西羌,建立西域都护府;设常平仓;实行汉家制度。


当初,许平君嫁给刘病已一年后,生了儿子刘奭(即汉元帝),只过了几个月,刘病已就当了皇帝,封许氏为婕妤。是时,立皇后是皇帝即位后的一件大事,大臣议论纷纷,意属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因为霍光权倾朝野,就连新皇帝都是他一手扶植的,何况他还是皇太后的外祖父。面对议论,刘询未置可否,只是下诏要寻找他微贱时用过的一把剑。大臣们领会了新皇帝不忘故旧的意思,元平元年十一月,许平君终于当上了大汉的皇后。


曾对刘询有过大恩的丙吉,是个深沉忠厚,低调行事的人,从不提往事。直至刘询即位后的第八年,即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一个后宫老宫婢请人上书,说早年曾抱过皇帝,请求照顾;刘询命掖庭令审查,这才查出原来丙吉就是皇帝的救命恩人。皇帝知道丙吉有旧恩而终不言,大贤之,遂封为博阳侯。


正是刘询从小流落民间的离奇身世,使他深知百姓需求,即位后,多次下令节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使汉朝得以中兴。《汉书》是这样评价他的:“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刘询在位二十六年,逝时四十三岁,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尊号孝宣皇帝。


当读到刘询与丙吉的身世命运时,不由得想起一句民谚:“善恶终有报,只分早与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2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第2个回答  2020-06-22
献丑总结一下宣帝的成就和值得称道的地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霍光辅政时期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政策,使汉朝从武帝晚年以来海内虚耗的状况中继续恢复发展;
二是起自掖庭,少年经历坎坷,不忘旧恩,不负微时发妻许平君,这里有故剑情深的典故在,宣帝是个挺有人情味的皇帝;
三是在霍光薨后,抓住机会,先是将霍氏子弟调离中央,后又一举铲除霍氏,夺回权柄;
四是面对匈奴五单于之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扶植呼韩邪单于,以德怀之,为日后匈奴的臣服内附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之前武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五是设西域都护府,这个意义不用多说了吧,万世之功。
六是对西羌的战争,在初期不利后,能够采纳良将赵充国的建议并起用之,平定西羌。
七是霸王道杂用,并不偏重文吏或儒生,治下涌现出了一批良臣。
说完了好的说做的不到位的,首先是继承人的选择,这个其实个人觉得元帝也是冤枉,其实元帝成帝年间汉朝也并没有大踏步的倒退,都说元帝柔仁好儒,但其实元帝也并不是一味听用儒生,而且元帝年间还有昭君出塞和斩杀郅支的漂亮仗,评价元帝是另一个话题了,总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我窃以为宣帝并无大错。个人认为比较不妥的是没有处理好外戚问题,可以说从宣帝开始,外戚渐成气候,先有许、史,后有王氏、丁、傅,最后西汉也是被王氏一波带走。虽然外戚治国是西汉基本国情,和身后布局较为得当的高帝,武帝相比,宣帝是差了那么点意思。不过以宣帝的性格,让他对许史两家像武帝那样下狠手,怕也是强人所难。
最后上汉书叙传评语:中宗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情。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幕朔,莫不来庭。丕显祖烈,尚于有成。
第3个回答  2020-06-22
汉宣帝:不负高祖,不输汉武。

他是汉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却因此长在民间,熟知民生疾苦,吏治得失;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也因此耳濡目染,喜好斗鸡赌马,机敏行侠;

他是被权臣推上历史舞台的傀儡皇帝,虽不满二十岁,却懂得隐忍含垢,韬光养晦,最终独揽皇权,成就一代帝业。

当命运的轮盘终于为他转动的时候,他不忘自己对患难之妻的承诺。一封圣旨,故剑情深,书写了中国两千年帝王史上最浪漫的一笔。当发妻中毒崩逝,他痛彻心扉,不顾祖制,将亡妻葬于往日故地,谥曰“恭哀”,使其成为汉朝第一位有双谥的皇后。香衾梦遥,南园遗爱,留给后人多少唏嘘。

当匈奴屡屡犯边,他运筹帷幄,扬我国威。五将军师发长安,十六万铁骑成就汉朝四百年间最大规模的对匈作战。汉军追亡逐北,使纵横大漠、与大汉缠斗140年的匈奴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完成了汉武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的理想。

汉宣一朝,政治上改革吏治,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使良吏盛于当世。军事上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平定羌乱,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划归中央政权,大汉天威自此远达葱岭万里之外。经济上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百姓丰衣足食,粮食价格达到汉朝最低。文化上整理经典,将《史记》颁行天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

汉宣帝共在位25年,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宣中兴”。

这是汉宣帝杜陵内的秦砖汉瓦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上面的篆书写着: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第4个回答  2020-06-22
他应该是西汉时期成就大的皇帝之一,虽然他的名声没有汉武帝,还有文景之治的汉文帝那么高,但是他在对内和对外方面的成就都超过了汉文帝和汉武帝,所以说他虽然名声不高,但是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不过他的一生中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他最终还是坚持让汉元帝继位,虽然他也知道汉元帝最终继位对于汉朝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出于个人情感,他最终也没有做出废除太子的决定,这个可能是他的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了,不够换一个角度想,这应该也是他个人重视情感方面的一个表现,重视与许皇后的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