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音韵美的?

如题所述

《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国诗歌现代史上早期的著名诗篇,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8月写于英国伦敦。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但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手法,而且吸收了西方诗的重视联想与暗示的长处。同时,诗歌还注意到听觉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节奏流畅,格式整齐匀称,兼用复沓和叠句,更显余音萦绕、意味无穷,确实是初期白话诗中的成功之作。后来,著名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先生谱曲,广为流传,影响很大,至今传唱不衰。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整饬,一望而知。全诗四节,每节五句:前两句都是七字,大体都是三个音步,并用韵(除第一节),如第四节的“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里/烧”;中间的第三句都用单独一个“啊”字,这在某种意义上有时代的烙印,新诗初期,抒情手段还比较单一,诗人往往用感叹词直抒胸臆;第四句都是八个字,大体上音步仍然是三个,第三和第四句的短长之变,则在整节诗中造成了节奏的大幅度改变;第五句每节相同,都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叹之感,同时第五句还和第四句押韵(除第二节外)。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格律诗,即在一首之内形成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首诗都相同,因此又保持了新诗的自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0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歌曲四段歌词对应着四种不同的季节、赋予了四种不同的情绪,配合着每段
相对应的旋律,使得歌曲中主人公的形象变得丰富饱满了起来,如第一部分,伴随着舒缓并且简短的前奏,“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这就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给听众描述一副具有季节气质的影像,优柔的曲调却又让人们似有似无的体会到了主人公浅淡的愁绪。“飘”这个字不仅描绘了云轻飘飘的浮在天上的优美意境,还隐射了主人公远渡重洋求学于欧洲,仿佛云一般在异地他乡,第二句词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吹动的还有主人公他埋藏在心底的感情。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种埋藏在心底,被风一吹就唤醒的思念之情。又如第三段“水面落花慢慢流”,秋季来临的时候,花儿逐渐凋零,花瓣随着清澈的水面缓慢的流动,随波逐流,表面上只是描述一种岁月静好的秋景,实际体现的是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仿佛也像这落花一般,在异国的“水面”上“慢慢流”,“慢慢流”着三个字的旋律使用了三级的下行,给人一种飘零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是“水底鱼儿慢慢游”,主人公只是落花,而别人却是鱼儿,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悠然而出,一个徘徊在异国他乡,孤独的留学生形象已经跃然眼前。第四段到了冬天运用了半音之间互相纠缠的旋律,尾句“西边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旋律随着歌词的意境走向最高音部分,走向高潮,再次的强化了主人公心中所想。
(二)旋律的艺术特征
乐谱可分为四个结构相同的乐段。运用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前奏部分采用古典创作手法以主和旋及转位不停转换,旋律悠扬起伏,预示着后面作者的心里变化,且低音部分一直使用主音持续直至第二句,用意明确。一乐段是E大调,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音乐材料上,第一句是起始句,第二句重复变化第一句,第三句的旋律将前两句的旋律素材进行了变化,和第四乐句形成对比。春季部分结尾,用I-ll-K46-V7-1的和声进行,运用古典和声的终止式进行,显示了“中西结合”的作法技巧。
第二乐段的运用转调,从E大调转到B大调,E大调作为主歌部分,描写自然景,表达身在他乡异国的思念之情,第三乐句调性发生变化。之后的第四个乐句为了让音乐进入高潮的部分,运用了不和谐大跳手法,形式比较新颖。
第三乐段延续第二乐段的近关系转调手法,从主歌的E大调转到副歌的G大调,情感表达上与第二段类似,都是以物抒情。从曲谱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乐句转到了G大调,随后第四乐段的主歌是e和声小调,又在副歌回到了E大调,体现出一种冬季的凄清意境,第三乐句回到了主调,回到首段的调性。第四乐句结尾处再次大跳,并且延长时值,音乐力度渐强,以“教我如何不许想他”歌词结束整首音乐,再次突出爱国、思想情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种种探索超出了他的同时代人,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中,赵元任采用了变奏的曲式演绎,通过引子——主题——三次变奏一尾声的方式循序渐进,让歌词与歌词之间能够合理的衔接,同时保持情绪的持续性,歌曲风格保持一致,让听众感觉很舒适,很温柔,歌词又与曲调完美的结合,曲调中采用了西洋乐曲的作曲技法,使这首歌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形式比较新颖,又将主调设置为五声音阶,在这个基础上,作品的民族风味也比较鲜明,使得歌曲具有很明显的中西结合的意味。整个曲目是由四段歌词组合而成,歌词与歌词之间遵循同一个主题,又按照季节进行了意蕴的区分,前面三段最后一句乐句是相同的,只有最后一段为了做好情绪发展,在音调上进行了变化,但乐句之间遵循着同一个节奏形式。在段与段之间的间奏乐句是一致的,使得全曲情感层层递进又高度统一,在平静中逐渐酝酿出激情的情绪,最后达到浪漫的巅峰。总而言之,整首乐曲的分节变奏技巧十分高超,乐段的结构也在悠长中充满深沉,整个曲目的调性布局十分巧妙,让整首歌曲的层次感比较鲜明,情感上的表现力也比较的强,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思索。
(一)伴奏的艺术特征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气息十分浓厚的歌曲,通常在艺术歌曲的演奏中会突出钢琴伴奏的作用,钢琴伴奏能够同时兼顾织体的繁简、速度的快慢、色彩的浓淡等与人声相辅相成的表达,但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伴奏上,创作者别具一格,体现出十分的新意,赵元任有许多代表作品,但唯独《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伴奏上,他编配的手法是不一样的,运用了钢琴与小提琴协奏,让歌曲相比单纯的钢琴伴奏增加了一丝复杂性,具有十分明显的对比复调因素,钢琴与小提琴伴奏互为唱和,搭配情诗一般的歌词,就好像有一男一女两人在互相倾诉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回环,两种乐器带给听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提琴的音色更为明亮和柔和,与人声搭配能达到如泣如诉的深情效果,搭配歌词可以产生娓娓道来的感觉,钢琴能够弹奏出丰富的和声音型来衬托小提琴,让整首曲目的伴奏和人声三位一体,共同编织出回环往复、丰富美妙的效果,这样的伴奏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6-24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导读】《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日创作于伦敦,原题为《情歌》;1926年9月收入北京北新书局出版的新诗集《扬鞭集》,改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作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每节诗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煞尾,更标志着汉语第三人称女性代词“她”字的诞生。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赵元任1926年为这首新诗谱曲,并将题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1928年被载入《新诗歌集》,成为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曲目,也是许多著名歌唱家参加大型演唱会的保留节目。作者刘半农,诗人,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1891年5月27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澄江镇西横街。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瓣秾、半农,号曲庵。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其语言学研究成果《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回国以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导师,兼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34年7月14日因病在北平(今北京)逝世,葬于香山碧云寺东侧的玉皇顶。【赏析】1920年1月下旬,郭沫若在日本福冈创作一首歌颂“年青的女郎”的新诗《炉中煤》,其副题“眷念祖国的情绪”告诉我们:它不仅仅是一首“情歌”;1920年9月上旬,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创作了一首貌似“情歌”的《情歌》,其写作背景告诉我们:它也不仅仅是一首“情歌”。两首诗相为表里,其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郭诗激越奔放,过于直白,读起来让人脸红、心热;而刘诗婉转低回,不惮繁复,在结构、节奏和意象的经营上都更胜一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作曲的赵元任既是音乐家,又是语言学家。1925年9月26日,被教育部聘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的刘半农,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一个研究和制订“国语罗马字拼法”的音韵学团体──“数人会”,其成员有赵元任、林语堂、钱玄同、黎锦熙和汪怡。后来,赵元任为刘半农撰写的挽联充分表达了这种亲密无间的双重的“搭档”关系:“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天那么高,地那么阔。习习的凉风吹拂着悠悠的白云,唤起了诗人远远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笼罩着海洋,海洋反射着月光。月凉如水的夜晚,引起了诗人深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花儿落在水面,鱼儿藏在水中。燕子呢喃,带来乡音,惹起了诗人轻轻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正在摇晃,野火正在燃烧。西天边上冷冷的残霞,激起了诗人痛痛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没有节奏和行列,就没有诗的韵律;没有意象和意念,就没有诗的意境;没有韵律和意境,就等于没有了诗。即使是自由诗,也不例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