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如题所述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里,或者一些古文当中看到,古代的有不少官员,在年纪到了的时候,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向皇帝请求辞官还乡的,从此也就退出了朝堂,回到老家过退休之后的养老的生活。不过现如今退休之后还有退休金,那古代的官员退休之后,他们又靠什么来生活呢?古代是不是也有退休金呢?或者他们自己有什么积蓄,有什么样的能够挣钱来积蓄养活自己的渠道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古代官员辞官之后有什么收入

官员辞官归乡后,收入来源,主要两方面,一是家产,有的出生大户,本就吃喝不愁,有平民举仕的,当官后都会置办田产居所;二是靠稿费,官员都有学识,能书能画,在当地写个赋,撰个碑,作个画,楷个字什么的,都能获得酬金。

最耳熟能详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辞官后归隐田园过起了躬耕生活,并写下《归园田居》,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有田产的,他家本是浔阳望族,三辈仕宦,田庄居所也有几处,所以陶渊明过的是劳逸结合的生活,虽然在作品中叙述自己苦,比起他祖辈肯定要苦,但比百姓要小康多了。

还记得南宋词人辛弃疾那首《最高楼》么,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辛弃疾要辞官归隐,他儿子不允许他辞官,说田产还没置办够,辞官了以后生活怎么办,然后辛弃疾写了这首词来骂儿子是追求富贵的俗人,可见官员积蓄俸禄置田产是常态。

就算是明朝大清官海瑞,被排挤后辞官回了琼山老家,御史到他家考察,虽然是简陋,但不是一贫如洗,老家田产约40亩,再贫瘠也够一家人口粮,还能纳小妾,家里还有仆人,所以再差不过清贫起居罢了,绝不会饿死街头。

比如唐朝的李邕,大书法家,他曾被免官,辞官,但没事,李邕专工书法,尤其擅长楷书,找他写碑撰文的人络绎不绝,还都是些达官贵人,他一生写碑文八百多篇,得到润笔费数万之多。

像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能文能画,当过潍县县令,他辞官以后写下了《板桥润格》,这是个什么东西,自己卖书画的价格表,里面什么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写对联一两,小扇子半两等,完全是明码标价,他后来还写诗感慨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还有写下《三国志》的陈寿,因为受排挤,数次被贬羞辱,于是他不就职,专心在家奉养老母亲,一边作《三国志》但平时也要生活,怎么办,那就代人写赋,有文赋、传赋、辞赋等,《晋书·陈寿传》记载有人找陈寿替家父写一篇传赋,陈寿答可觅千斛米见与,要价千斛米,可见酬劳之高。

2、什么情况下会辞官

古代官员辞职归乡是有条件的,不是说走就走那么容易的,为父母守孝和厌倦官场怀才不遇是辞官的两个常见原因。但辞官之后生活来源各不相同,生活状态也是差异很大。一般大部分官员在做官时,有了一定积蓄,会去置办一些田产,以作为退隐的本钱。这是比较普遍的生活来源。

大部分辞官回到家以后,肯定是衣食用度不愁的,因为家里怎么也在任上已经买了田了。不说别的积蓄,单单几十亩田地,就足以过上古代的小康生活了。

所以,只要不是骄奢淫逸的人,辞官以后,种种田,读读书,游山玩水,都没问题。

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主动辞官回乡,除非是朝廷太黑暗。比如明末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祸乱朝政,不少正直官员辞官回乡,包括孙传庭、杨嗣昌等等才俊。

关键是能古代没有房贷、没有信用卡,城乡容易切换一点,即使家底不厚实,也可以想走就走,辞官回乡养活自己还是比较容易的。

3、辞官以后怎么生活

在古代,官员虽然是享受现代公务员的待遇,但是并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所以辞官相当于被解雇,是没有收入来源的,那么为何他们都会用辞官来要挟呢?包拯大家都知道,他辞官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在古代,很多人辞官要么是为了方便照顾双亲,要么是仕途不顺,郁郁寡欢,要么是见惯官场的黑暗,自己无能为力改变,又不愿同流合污,辞官以后的生活和为官时是两个生活状态。

其实大部分官员在自己还没有辞官的时候就为自己买好了一块田地,以供自己养老用。也有很多的官员并不愿意离开朝廷,也不会选择辞官,因为官位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更加不会放弃。他们在做官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管辖之地,可以鱼肉百姓,更加可以和地方的富商们搞好关系,并从中获取钱财。

说到这里,其实古代官员根本也不是靠当官的俸禄吃饭,朝廷发的俸禄只是一小部分,很多时候犯点错误,还给罚俸半年,大多数的收入,都是来源于灰色收入。不然古代的小说里面,经常说肥差油水民脂民膏。也有些勤劳的官,再开片小园子,自种自吃,自给自足。再怎么穷,也不用担心,他们的日子肯定比乡下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而且过得轻松加愉快。五柳先生陶渊明官还不怎么大,回到乡下归隐田园多潇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