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冰雕连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2014年9月14日,一架搭载437名志愿军遗骸飞机从韩国机场起飞,护送在韩志愿军遗骸回国。当看到仪仗队战士手捧载有志愿军遗骸的骨灰盒走下飞机的一刻,一位四肢高度截肢,左眼伤残的老人再也止不住激动的泪水。喃喃的说:“70年了,战友们,你们终于回家了!”
  他叫朱彦夫,被称为当代保尔柯察金,原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4连战士,特级战斗英雄。在长津湖死鹰岭阻击战斗中,4连多次打退美军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1个人,在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后,他被敌人的手雷炸晕在雪地中,7处重伤,左眼眼球被炸出,昏迷中饥渴难耐,他竟将留在嘴边的眼球吞下。朱彦夫在零下40度的长津湖只穿着单衣,经历了47次手术,当时他只有17岁,虽然奇迹般的被救活,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双足,他完全可以靠政府救济金活下去,但他毅然选择离开养老院,返回家乡山东沂源张家泉。他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学起,到用假肢走路,一年后他竟然“站”了起来,他用抚恤金办起了图书馆,教会100多名村民读书写信。1957年朱彦夫干起了村支书,拖着17斤重的假肢,将村里的6座大山爬了无数遍,在考察地形以后,朱彦夫带领村民修路填田打井修渠,打造200多亩良田,用抚恤金给村里通水通电,后来因为伤病,他不得已辞掉村支书,但在家中用假肢写下了30万字的《极限人生》《男儿无悔》。
  命运,一次次将我推进苦海,
  我却不断奋起反抗,
  在苦海中挣扎沉浮,
  你能与我一同笑看,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作家史铁生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丹东隐蔽入朝作战,25日志愿军与南韩在温井两水洞相遇,志愿军采取迂回穿插战术,一举歼灭第6师大部,并把第1师围困在云山,美军骑兵第1师火速前往支援,彭德怀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命令39军日夜兼程,从东北、西南、西北3个方向完成对云山包围,经过3天激烈战斗,俘虏敌军2000多人,与此同时40军、38军、66军和50军四面开花,分别向美军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取得第一次战役阶段性胜利。恼羞成怒的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22万人向志愿军进攻,为了诱敌深入,志愿军边打边退,把敌人引诱到预定战场,志愿军38军、42军向德川、宁远地区南韩部队发起进攻,40军向新兴洞、苏民洞美军发起进攻,50军、66军、39军分别攻击驻守在定州、泰山、云山地区美军,经过激烈战斗,“联合国军”前线司令沃克紧急下令所有部队快速南撤。
  11月25日,志愿军指挥部里,司令员彭德怀正拿着麦克阿瑟的照片和简历翻看和邓华、陈赓商量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西点军校毕业,战功无数,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陈赓说。
  “他喜欢带着墨镜,嘴里叼着烟斗,穿黑色皮夹克,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彭总看着照片说。
  此时邓华正在拿着放大镜看着地图,他走到彭总面前点了一颗香烟说:“出兵朝鲜时他甚至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中国元帅与五星上将,一个在北美洲、一个在亚洲,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但在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却使他们走上同一战场,成为沙场对手,进行了让世界军事家瞩目的生死角逐。彭总深谙打仗之道,使出中国兵学几千年沉淀的精髓,他十分清楚要对麦克阿瑟利而诱之,卑而骄之,让麦克阿瑟一头钻进东方式战略战术的陷阱。
  通过与邓华和陈赓对战场态势的分析,经过反复研究,彭总果断决定,在三所里阻击溃逃敌人,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地图,军人敏锐的嗅觉让他将目光锁定在死鹰岭高地上。
  “只有这里才能截住敌人扎紧口袋。”彭总说:
  “现在参战部队应当进行适当休整,我建议第9兵团担任阻击任务……”邓华说。
  “没有谁比宋时轮更合适了……”陈赓说。
  第9兵团原本任务是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局紧张,他们在解放舟山后,就紧急调往东北担任入朝战略预备队,谁都没想到刚到达沈阳火车站,宋时轮就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
  
  1950年11月26日沈阳火车站,东北军区部队正在迎接第9兵团入朝作战协调配送物资。当挂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火车头驶入火车站时。第9兵团的战士有序到车站领着补给物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贺晋年走到了58师127团3连面前,见他们身上还穿着单衣和布鞋。
  贺晋年皱了皱眉头说:“你们就穿这个去朝鲜?”
  “我们是从南方来的,来不及换衣服了。”连长杨根思向他敬礼后说。
  “所有东北军区的干部战士,脱掉自己身上的棉衣和9兵团换,要快!”
  由于时间仓促,9兵团并没有在沈阳过多停留。
  这时刚刚下火车的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看到了贺晋年。
  “我代表第9兵团,铭记东北军区的恩情。”宋时轮说。
  “我们备好庆功酒等你们回来”贺晋年说。
  两个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火车站里一片换装的忙碌景象,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6连也忙着和东北军区的战士换装。一位文工团的女战士把一件棉衣交到战士宋阿毛手里,临上火车的一刹那,把她身上的围巾都扔了过来,然后向宋阿毛敬了军礼,目送火车离开,时间太急了。
  伴随着“呜、呜……”汽笛长鸣,火车开动了,战士们搓着手,不断的往手心哈着气。
  望着窗外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宋阿毛想起了母亲家信里的话:“新中国刚刚成立,咋又要打仗?娃你不用惦记娘,娘为你为新中国战斗高兴。”
  “同志们,咱们唱首歌吧。”同在一个车厢里的4连战士朱彦夫说: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车厢里战士们大声合唱起来。
  早在6月,宋阿毛在收音机里听到关于朝鲜战争的广播,从战事胶着到北朝鲜打到“三八线”以南,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悍然出兵朝鲜,不顾中国政府警告越过“三八线”,战火已经燃烧到中国边境,丹东、集安边境无辜军民轰炸遭到美军飞机野蛮轰炸。
  他从怀里拿出一本书来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朱彦夫好奇的问:“阿毛哥,读啥书呢?”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宋阿毛说。
  “咋炼钢的书你也看?”朱彦夫说。
  “书里不是讲的炼钢,说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战斗英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这里有一段话,我给你念一下: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我也要成为保尔柯察金那样的英雄。”朱彦夫说。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后辈就不用打了。”宋阿毛喃喃的说。
  一路上,宋阿毛和朱彦夫成为无话不谈的战友,宋阿毛对朱彦夫说:“我们的身后是祖国,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美国就出兵朝鲜干涉别国内政。日本侵略中国就是利用朝鲜作为跳板,我们不想打仗,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谁能不懂?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他们到朝鲜之前战前教育里听到的,现在朝鲜战场是啥样?这对于两个孩子还是一个未知。
  
  不得不说,1950年这个冬天,已经成为9兵团战士记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承认不承认,当时朝鲜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寒,连降百年不遇的严寒,连降大雪,雪积数尺,气温一度达到零下40度,这种恶劣的天气,给原本生活在南方上海的宋阿毛带来了很多不适应。为了行动保密,火车由原来去往丹东改为去集安,来到鸭绿江边,当时正值初冬,江面只是结成一层薄冰,9兵团战士趟着冰冷的江水分批次过江,秘密潜入朝鲜。
  自入朝作战以来,宋时轮抓住敌人兵力分散未发现兵团集结的有利时机,命令第20、27军对长津湖之敌发起反击。27日黄昏,志愿军第9兵团20、27军对敌同时发起攻击。在严寒不利于作战的情况下,通过大范围穿插迂回包抄,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第7步兵师截成5段,形成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在第9兵团临时指挥部里,司令员宋时轮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着挂在墙上的地图,在和参谋长经过反复讨论以后,宋时轮决定派出20军59师埋伏在死鹰岭高地,给美军最致命的一击。当他走出指挥部时,已经是深夜12点了,宋时轮望着天空飘落的雪花,参谋长将一件军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他眉头一皱不由地有一些担忧,这些战士已经习惯了南方天气,连日来已经出现了非战斗减员,他们能否顶住长津湖的严寒还是未知。
  27日,对6连的战士来说,又是难熬的一天,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昼伏夜出,白天躲在雪地里,顶着美军的侦察机,一动不动。占有制空权优势的美军拉低了飞行高度,美军的F84飞机甚至擦着树梢俯冲扫射轰炸,地面上任何移动的物体都可能成为美军的攻击目标,这给6连完成伏击任务增加了难度。晚上6连开始急行军,由于后勤补给没有跟上,6连的战士们饿着肚子,因为太累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
  终于在28日凌晨,6连到达死鹰岭高地,在简单构筑完工事以后,6连战士埋伏起来。中午一股残敌从山背分3路攻击死鹰岭,美国鬼子分成3路攻击高地,一时间火网交织、弹如雨下。宋阿毛担任突击组组长,冲在冲锋的最前面。战斗进行到激烈时刻,他高喊:“我们是英雄连、大功连,我们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6连打退了美军的多次反击守住了阵地。
  夜晚来了,寒冷侵蚀着6连战士的身体,40度的严寒,握在手里的枪都结成了冰,寒冷、饥饿吞噬着志愿军战士的身体。宋阿毛强吞咽着像石头一样冻的坚硬的土豆,然后准备好手榴弹,紧握着手里的枪,眼睛里始终盯着阵地的前方。
  宋阿毛脑海里回响着毛主席的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深夜的死鹰岭出其平静,战友们好像都睡着了。在宋阿毛临睡的前一刻,他拿起上衣口袋的笔,在日记本上撕下来一页纸,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骄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写完这段话他就把纸条放在了上衣口袋里,重新拿起枪注视着远方。渐渐地他好像也睡着了,梦里,见到了母亲!
  清晨,刺骨的寒风肆虐着6连的阵地,125名勇士已经化成了“冰雕”。死鹰岭的阵地前方来了一群撤退的美军。当美军到阵地前的一刻,他们惊呆了,冰雪中志愿军战士手里紧握着钢枪,目视着远方,仿若一个个即将冲锋的冰雕战士。美军指挥官不禁感慨: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样的对手让他敬佩胆寒,这场战争他们注定无法取得胜利,说完标准的行了一个军礼继续往前走,然而美军的噩梦并没有结束,当遇到第2个“冰雕连”时,阵地竟然响起了冲锋号,无数志愿军战士从雪地里冒出来,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很多战士冲锋时才发现,腿已经被冻得坏死了,就一个腿跳着冲上来,没有腿就往前爬,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多年以后,美军老兵仍然不能忘记一个阵地上,只剩下1个志愿军士兵,但他用机枪坚守阵地,最后被手雷炸的眼睛瞎了,四肢都断了,周围都是美军尸体的情景,这是他们一生的噩梦。
  勇士与阵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辉!
  我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的英魂,
  又怕下笔太轻,描不出他们的惊天往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