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跟端午节有关的文章!我是要做摘抄的,所以好句多点喽~可追加分!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又到了端午节。看着妻子买来的粽叶勾起我对故乡的回忆,那里有我童年梦里的粽香,那里有我童年的追忆。我生在50年代,那时家乡很穷,国家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物资极大匮乏,缺粮少油是常事,更重要的是家乡没有水田,白花花的大米更紧缺,平时想吃上一顿大米饭都很困难,但是有一样,只要到了端午节,家家粽飘香,祭奠爱国诗人屈原的礼仪十分丰盛。
  进入5月中旬,便到了包粽子的最好时节。于是家乡的人们开始采苇叶,选酒米,备材料,扎花船,随后扑鼻的粽香开始在整个故乡飘荡,随处都能闻到粽子的清香味。最忙碌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我们把扎好的小花船送进水塘里,淝河里,各种各样的小船,(有木板的、有竹子的、有秫秸的、有带着帆布的、有摇橹的、有花布制作的、也有苇叶制作的,凡此种种,不一列举),小船在水上荡漾,在水上飘摇,千帆竟发,争先恐后,它们在比赛,这下可乐坏了在岸上的孩子们,看谁的船跑得快,谁就是水上英雄,那时我还小,玩不过大孩子们,常闹着父母帮我扎好船。父母总是把扎好的花船放在我找不到的地方,等端午节拿出来一比高低。这时,才是乡下最热闹的时节。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端午的气氛越来越浓。
  记得那还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恰巧那天是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就和母亲顶着东升的旭日,踏着晨露去十里开外的大王庄打苇叶,据说那里的苇叶包粽子好吃,特香。叶大又宽,包着容易,新打的苇叶清香味浓,母亲手快眼尖,打的苇叶个大光滑,而我因个头小,只能打低矮的苇叶,叶小又有虫眼。母亲把采好的苇叶,通过筛选放进盆里浸泡,把选好的酒米在水里泡上1--2小时,然后进行配料,有豆沙、有红糖、有腊肉、有红枣、有核桃,样样馅子都准备齐了,就开始忙碌着包粽子。因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只见母亲轻轻地将粽叶从盆里抽出,卷成个喇叭筒,将泡好的酒米和馅料,放在粽叶里,由叶子的外部向内部翻转,包成个三角形,再把准备好的线绳缠上一圈,系好,包制工作就完成了。母亲包的粽子个个尖硬又饱满,形状美观大方,让人一看就一饱眼福,看着眼馋,口馋。接下来的一道工序就是烧煮,这道工序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相当困难,水多了不好,水少了也不行,火大了,烧不透有夹生,火小了煮不烂,粽子的味道出不来。母亲告诉我,煮粽子要先大火烧滚,再用文火烧煮,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粘才香。那时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电饭锅,煮粽子只能用柴禾锅,现在好了,只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电饭锅里煮开后,过一段时间再煮,煮开大约2--3次后,再进行保温,直到粽香就行了。
  母亲心能手巧,是全村远近闻名的包粽能手,她包完自家的粽子后,就闲不住了,不是这家请,就是那家请,有时半天能包好几家,自然家里也就少不了别人家送来的粽子,当然,我们家的粽子也常拿来交换。
  端午节的清晨,母亲就早早地起来把割来的艾插在门边上,插在屋檐下,各种各样的香包让我挑拣,说是避汗的。到了中午,火毒的太阳照在大地上,我们这群孩子不像赖蛤蟆躲端午那样,越是天热越是玩得热。淝河边上我们在赛船,大人们在向河里撒粽子纪念屈原老诗人。
  我虽然离开家乡已有好多年了,母亲年老不能再给我包粽子了,可每到端午节,我就会不自然地想起童年端午的热闹气氛。我一边吃着妻子包的粽子,一边和孩子讲着屈原的故事,讲着我童年的生活,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那使我留恋,割舍不断的小乡村,追忆着乡村端午的火红场面。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又展现在我面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8
今年的端午节
楼道里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粽子发出的清香,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是个传统的节日,这天人们都要吃粽子,香赛龙舟、挂香包--人们用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节日。 但是今年却不一样,看不到人们喜悦的脸宠,听不到愉快的歌声,汶川大地震把人们的心变沉重了。他们都在牵挂着灾区的人们,想到有多少个幸福的家庭再也不能一起看赛龙舟,有多少个孩子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包的粽子--
他们都有共同的想法,去帮助关爱这些受灾的人们。
你看,捐款处的队伍排得像条长龙,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捧着压岁钱罐的孩子。一个老汉走来,他的衣服又脏又破,走路颤颤巍巍。当他从口袋里掏出钱时,人们惊呆了。一枚枚硬币,一张张破皱的纸币,一共一百零五元。他是一个乞讨者,这钱不知他攒了多长时间。这钱他完全可以在饥饿时买个馒头充充饥, 这时他也可以在严寒买件衣服来抵挡。可他却毫不犹豫全部捐了出来,也许这是他的全部家当。
在这个大地震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灾难虽然无情,却打不垮我们,我们被爱这巨大的力量紧紧团结在一起,希望就在前方。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 午 节 的 传 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