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如题所述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大臣进行了论功行赏,其中有6人被封为公爵,即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开国六公"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是说,受爵者的子子孙孙都能够继承爵位,地位不降。那么,这六人中,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呢?一起来看看!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从小爱读书有智谋,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逐渐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曾将他比肩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就这样,李善长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受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韩国公爵位仅传一世,到李善长这里也就终止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自元朝末年起,他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大败陈友谅,攻取淮东,攻克平江,灭张士诚,继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明初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戎马一生的徐达,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治军有方,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更改,还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他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1385年,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自前往祭奠,并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承袭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对徐达,朱元璋评价:“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到了朱棣朝时,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太子朱高炽是徐达的外孙,皇太孙朱瞻基是徐达的曾外孙,魏国公这一脉的地位更加显赫。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徐达后人一直留在南京,远离了政治中心,也就是远离了是非,这也是爵位得以世袭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国公常茂

常茂,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洪武二年(1369),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突然病逝,朱元璋十分悲痛,在论功行赏时,将其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据《明史》记载,常茂尽管受封为公,但在军营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于是朱元璋便将其爵位削掉,以示惩戒。

常茂被削爵后,朱元璋又改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但常升因为牵扯进蓝玉案而被诛杀,他的后代先是被安置在云南,又被迁至南京,此后便不再有封公者了。郑国公爵位仅传一世二代,即常茂、常升,后面再无传承。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后收为养子,跟随姓朱。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病逝后,其子李景隆继承爵位。朱棣攻打南京时,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朱棣继位后,他因"功"位列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李景隆受到多位大臣轮番弹劾,又因在家中"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而被夺爵。曹国公爵位仅传二世,即李文忠、李景隆,后面再无传承。

宋国公冯胜

冯胜,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担任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受封宋国公。

据《明史》记载:"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并被剥夺世袭罔替的权力。宋国公爵位仅传一世,到冯胜这里也就终止了。

卫国公邓愈

邓愈,初名邓友德,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其长子邓镇继承爵位,不久又改封申国公。

邓镇,同时也是李善长的外孙,所以在李善长伏诛时也被牵连身死。再加上邓愈的次子邓铭死于军中,邓愈没了继承人,爵位也就无法传承了。卫国公爵位仅传二世,即邓愈、邓镇,此后再无传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明朝开国六公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明朝的开国功臣们也是倒霉,明太祖朱元璋是历朝历代开国君主中唯一一个大杀功臣的。接着又遇到了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对建文帝朝旧臣进行清洗,包括徐达的魏国公在内的开国六公,在朱棣执政时期传承都断绝了。

六公被剥夺分为朱元璋和朱棣两个时期,其中朱元璋时期剥夺的有韩国公、宋国公、卫国公。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因此他的功绩也被排在了明朝开国诸臣的第一位,被朱元璋封为了韩国公。然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借口李善长知道胡惟庸(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要造反却不揭发,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诛杀,韩国公爵位传承也就此断绝。

公元1355年邓愈率军投奔朱元璋,让朱元璋有了进攻南京建立根据地的本钱,可以说是明朝能建立的最重要的助力,因此明朝建立后他被封为了卫国公。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邓愈于回师途中在寿春病逝。邓愈长子邓镇继承了爵位,但是爵位封号从改成了

卫是周朝所有封国中存在最久的,前后历经907年。而历史上的周朝诸侯国申国最有名的,就是造反杀周幽王灭亡了西周,拥立周平王开创了东周朝。所以朱元璋这个改封暗含的意思令人不禁为邓镇捏把汗,而邓镇的命运似乎也就此注定不会好了。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被朱元璋诛杀,而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外孙婿也被牵连进去,他最终被夺爵处死,申国公的传承就此中断。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战功彪炳的名将宋国公冯胜,被朱元璋突然赐死。而且朱元璋还下旨冯胜牌位不得入功臣庙,宋国公爵位也不再袭承,因此宋国公仅传冯胜一人。赐死冯胜,朱元璋甚至连借口都懒得找了,因此冯胜是被无罪赐死的。

无法定论何时被剥夺的鄂国公

鄂国公的传承被明朝官史有意地抹消掉了,所以鄂国公的爵位被剥夺到底是朱元璋时期还是朱棣时期,这个因为史料匮乏无法定论。

常遇春和徐达并称为明朝开国的双璧,他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了鄂国公。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大军回师途中夜宿柳河川时暴毙,其子常茂袭爵,朱元璋将常茂改封为了郑国公。封号从杂牌的上升为春秋小霸的,朱元璋显然是给常家爵位升级了。

但是常茂很不争气,他随冯胜出征纳哈出时不服管束,因此被参劾夺爵。但是常家并没因此被剥夺爵位,爵位由常茂的弟弟常升继承了,可是爵位号被朱元璋改成了杂号的

常升之后《明实录》再无开国公的记录,至于常家为何失去爵位有两种说法传世。一种为常升卷入蓝玉案被杀,但是蓝玉案的记录却只有一个公(凉国公蓝玉)涉案,所以这种说法与史料记录矛盾,卷入蓝玉案的可能是常茂;另一种说法,常升在靖难之役中坚决抵抗朱棣的叛军,因而在朱棣登基后遇害。史料中有常升的儿子常继祖被朱棣发配云南的记录,这一说法可信度较高。

朱棣时期剥夺了曹国公、魏国公爵位。

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病逝。李文忠的儿子大名鼎鼎——李景隆,他完美诠释了何为虎父犬子。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被建文帝委以重任,他统率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明朝中央军进剿造反的朱棣,却一次次惨败给了朱棣。建文帝对李景隆却一直十分信任,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还让他负责守城,结果李景隆却打开负责防守的城门放朱棣叛军入城。朱棣造反能成功,李景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由于开门有功,所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李景隆被初登大宝亟需收买人心的朱棣封太子太师加柱国位极人臣。但是第二年(公元1404年),这个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贰臣就被朱棣剥夺了爵位圈禁至死,曹国公的传承也就此断绝了。

魏国公徐达是朱元璋的韩信,天下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人恭谦谨慎,而且在朱元璋开始屠戮武臣前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时就病逝了,所以总算是得以善终。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他在对朱棣叛军的战斗中颇有表现,算是明朝中央军将领中表现最好的,但是奈何建文帝信任的是李景隆不是他。

朱棣登基后,徐辉祖拒不向朱棣称臣,杀人如麻的朱棣虽然动了杀心,幸好徐辉祖姐姐是朱棣的正妻,因此徐辉祖只是被圈禁魏国公府。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与世长辞,徐辉祖之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爵位。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徐钦被朱棣夺爵,魏国公传承暂时断绝。公元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随即就给自己的表弟徐钦恢复了爵位,就此徐家的魏国公与明朝相始终。

明朝最初两代君王朱元璋、朱棣辣手清洗朝臣,开国六公都被废掉了。但是徐家由于和皇家的关系盘根错节,爵位失而复得,魏国公因此成了开国六公中唯一一个能在明朝一直传承不绝的公爵。

第2个回答  2023-03-04

明朝开国后论功行赏,   封六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六公爵我们逐一解说:

李善长:

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他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国公,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洪武初期,大明朝廷里的两大派系为:淮西派和浙东派。

淮西派是以朱元璋的同乡为主力,李善长为该派首领。而浙东派是为刘基马首是瞻。

先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犯罪被刘基杀掉,李善长求情无果。之后因刘基求雨无果,被李善长抓住把柄煽动淮西派群起而攻之,刘基不得不以丧妻为理由请假回乡。

接着,浙东派干将杨宪(此人之前为检校)充分发挥了一个情报人员的能力,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并常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他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靶子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朱元璋夷三族。

总结:

李善长被处死是因为他在位期间,逼走了刘伯温,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李善长虽然没有想过谋反,但是朱元璋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最终找了个理由处死了李善长,以绝后患。


邓愈

朱元璋命邓愈之子邓镇,承袭邓愈卫国公之位。邓镇少年英勇,颇有邓愈之风。更难得的是,邓镇曾跟随邓愈驰骋疆场,还跟随过徐达北伐。

洪武二十三年,韩国公李善长被查出涉及胡惟庸旧案。李善长乃明朝开国功臣,曾被朱元璋许诺可免死三次。可这一次,李善长全家共七十余口,皆被朱元璋处死。除此之外,李善长的旧部也被波及。

总结:

本胡惟庸案与邓镇无关,可是他却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按照朱元璋的旨意,邓镇也被株连。朱元璋明知邓镇是被冤枉,可依旧没有停止屠杀。


常茂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记载: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洪武二十年命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于金山。胜,茂妇翁也。茂多不奉胜约束,胜数诮责之。茂应之慢,胜益怒,未有以发也。会纳哈出请降,诣右副将军蓝玉营,酒次,与玉相失,纳哈出取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茂方在坐,麾下赵指挥者,解蒙古语,密告茂:"纳哈出将遁矣。"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其臂伤。纳哈出所部闻之,有惊溃者。胜故怒茂,增饰其状,奏茂激变,遂械系至京。茂亦言胜诸不法事。帝收胜总兵印,而安置茂于龙州,二十四年卒。初,龙州土官赵贴坚死,从子宗寿当袭。贴坚妻黄以爱女予茂为小妻,擅州事。茂既死,黄与宗寿争州印,相告讦。或构蜚语,谓茂实不死,宗寿知状。帝怒,责令献茂自赎,命杨文、韩观出师讨龙州。已而知茂果死,宗寿亦输款,乃罢兵。

虽然常遇春英勇无敌,但是常茂确实草包一个,常茂很多次出征,可是他却连半点功劳都没有立下,在玉接见纳哈出的宴会上,茂紧追不舍砍伤了纳哈出手臂,这下事情就闹大了。冯胜原本打算招降纳哈出麾下的十万精兵,回去向朱元璋邀功,常茂一刀劈下那些元军士兵看到主将受伤,以为明军要变卦杀降纷纷惊慌溃逃,很显然大功打了水漂。
翁婿俩彻底撕破脸皮,冯胜气得向朱元璋上奏告状,一番添油加醋直指常茂误了军国大事。常茂也受够了这个老丈人,状告冯胜仗势欺人,还揭了他不少黑料。

总结:

李善长案爆发后,常茂意识到无论是郑国公的身份,还是手中的丹书铁券,都不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于是,他拜托当时还大权在握的舅舅蓝玉妥善安排妻子冯氏,并将几个儿子隐姓埋名送到山西参军,他也以诈死逃过追捕。


冯胜

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总结:

被草包常茂连累受害。


李文忠

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明成祖不予追究。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总结

李景隆也是草包一个,没有什么本事却处处逞能,而且人品极差,自作死不可活。


徐达

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爵位之四子徐增寿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总结:

徐增寿因为帮助朱棣而被建文帝所杀,而子孙被朱棣封爵。

第3个回答  2022-08-04
就是因为徐达这个人懂得明哲保身,而且从来不会去忤逆皇上,皇上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第4个回答  2022-08-05
因为朱元璋是特别信任徐达的,而且还把他的子女们都娶到了宫里面,下令将他的爵位保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