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如题所述

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和道教有关,它原来是为了庆祝天官生日而设立的一个节日。除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这几个节日也和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眼尖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上、中、下”后面都带一个“元”字,这三个节日一定有着某种关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三个节日都是为道教神仙庆生而设立的。为啥都带“元”字呢?这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下面我们一起结合资料,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叫“上元节”的由来吧!

一、三元说——“元”的概念

想要知道为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首先我们搞清楚“元”是啥意思。这肯定不是人民币的单位,也不是某个朝代的称呼。“三元”也不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道教的“三元是指”天、地、水。

《云笈七签》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由资料可以知道,道教把掌管天、地、水的神仙分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又以三元配三官,因此他们又被分别称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传闻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二、上元节——天官的生日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属于上元天官的节日。说白了,上元节就是为上元天官生日设立的节日。(不仅是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也有以其重要人物的生或死而设立的节日,比如说观音诞、圣诞节、复活节。)

三、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异同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如果我们去搜索上元节的话,会弹出这样的搜索结果。在现在,上元节和元宵节是同一个节日,但在古代不是如此,只是因为它俩在同一天,后来才在历史中慢慢被合并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而设立的。每到这一天的夜晚,皇帝一定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和道教的上元节可以说没啥关系。元宵节的燃花灯这个习俗就是吸收了上元节。

还有其他的节日也难逃被合并的命运,比如日子比较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有的地方还过寒食节,但像我老家这边就只过清明节,而清明节很多的习俗中包含了寒食节的。


个人感想:在道教的三元节中,上元节和中元节都是大家熟悉的节日。不知道为啥,下元节我就在手机的万年历中见过,周围的人似乎并不过这个节日。可能是因为上元节和其他节日合并了,又处于正月,因此是人们喜欢的节日。而中元节,又称鬼节,和祭祀先祖有关,因此也不能怠慢。而下元节没有那么多由头,因此比较低调了。

综上所述,上元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是因为这原是道教祭祀上元天官生日而设立的节日,后来与元宵节合并了,“上元节”就成了元宵节的一个别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在历史上,元宵节有着不同的叫法,除了叫“元宵节”,也叫“灯节”“上元节”。虽然叫法不一样,但都是指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节日

为什么叫做元宵节、灯节

      在说明为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之前,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叫做元宵节和灯节。

      称为“元宵节”,还有一个故事。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据说是周勃、陈平等在正月十五日夜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汉文帝即位。汉文帝每到正月十五之夜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和不忘本。而在古代,把“夜”叫做“宵”,把正月”叫做“元月”,因而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之夜定为元宵节。

      称为灯节,不难理解,因为正月十五的习俗主要是闹花灯、观灯会、猜灯谜。自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元宵节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时节,所以人们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为什么称为“上元节 ”

      我们看一下上元节的来历,就知道为什么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了。“上元节”源自道教。道教出现于东汉,在元宵节出现之后。道教由张道陵所创,他将正月十五日定为道教三元大帝中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的生日,这正好与元宵节的日子相同,所以,正月十五既是元宵节,也是上元节,本来是同一天的两个节日,后来干脆就合二为一了。道教还把农历七月十五叫做“中元节”,把农历十月十五叫做“下元节”,加上“上元节”,合称“三元”。

      由上述的元宵节与上元节的不同来历可以知道,元宵节与上元节本是两个节日,一个出现于西汉,一个出现于东汉;一个是皇帝设立的,一个道教设立的。可以说它们出现时间不同,其来源也不同。

      但两个不同的节日却是在同一天,都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因此,这一天既叫做元宵节,也叫作上元节。人们也就把这两个节日的习俗混合起来、不分彼此了:上元节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就是上元节!

第2个回答  2022-08-27

根据《岁时杂记》记载,道教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由这三个节日组成了道教的“三元说”。中元节则是鬼节,下元节是水官解除日,而上元节就是今天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由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并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第3个回答  2022-08-26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第4个回答  2022-08-27

你好!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

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设立。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不料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道了,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合设计解除了吕禄,平定了"诸吕之乱"。

随后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它被称为“上元节”,则是因循道教崇奉的神分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魏晋时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