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我讲讲三国吧。



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很不了解。

看书或是在百度百科那里看,太复杂,看不懂。

谁来用自己的语言给我讲讲这段历史呢,别复制一大段的给我啦。

三国正史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我都想知道,最好结合起来讲,人物啊战役啊,都提一提。

让我对宏观和微观都知道个大概,看电影或电视剧也知道是在演什么。

小弟在这里先谢了,请大家不舍赐教。分不会少追给你D……


我还问一下,三个国家分别是占据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不然理解起来很抽象。

我用自己的话给你讲。事先说句,你知道的一些著名的事迹一般都是假的 ,正史上没有的,比如:温酒斩华雄(华雄是孙坚杀的),过五关斩六将(正史上根本没有这几个人),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诸葛亮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七纵孟获都是假的。
有首歌你该听过:“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分这么几个时期:1、黄巾起义 2、群雄割据 3、讨伐董卓 4、官渡之战 5、赤壁之战 6、三分天下 7、三分归一统
一、黄巾起义就是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天下大乱,出现了黄巾起义(张角领头的),各路英雄来镇压,其中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董卓等等。桃园结义就是这个时期的。
二、张角被灭了以后,何进最牛了,他想彻底铲除官宦势力,就把各路豪杰都招进宫里来,董卓也来了,但是何进被几个太监给暗算了,死了。董卓就趁机夺权了。这个时期董卓最牛了。这时候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了,各路诸侯的各占各的地盘,就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三、董卓就是一个恶霸,无恶不作,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要打他,就以袁绍为首联盟,这时候有曹操、刘备公、孙坚(孙权他爹)、公孙瓒、袁术(袁绍的兄弟)等。但是没打下来。温酒斩华雄就是关羽杀了董卓手下的一个大将,但正史上时孙坚杀的华雄。
四、有个叫王允的用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吕布把董卓给杀了,之后就是袁绍最牛了,袁绍就要打曹操,但是被曹操给灭了,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五、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的实力最强,曹操灭了吕布,袁术,刘表以后就来搞刘备,这个时期诸葛亮出来了,和刘备一起去江东联合孙权去,曹操开始想招降孙权,但是被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就展开了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胜了。
六、赤壁之战之后就三分天下了,刘备去了荆州,和蜀,建立蜀汉政权。但是关羽大意是荆州之后,刘备去打孙权,有败了,刘备就死了,阿斗继位,诸葛亮多次北伐也没成功,诸葛亮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时候死了,蜀国文武大臣都没了。
七、魏那边司马家族给蜀、吴都给灭了。天下就是司马家族的了。
三国 魏:陕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辽宁 北朝鲜 山东 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甘肃 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
蜀: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吴: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 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4
不是吧,这么宏大的题目,呵呵,算了反正我也没事,聊聊吧
想看三国嘛,我个人建议,还是从三国演义看吧,是个非常不错的小说,看小说嘛,就不要管什么有多少符合历史真实,那些没看三国先看三国有多少是假的人纯粹就是没事给自己添堵是吧~~作为小说来讲,俺个人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里面最好看的一部,尤其是作者是在结合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写的,这就保证了人物的丰满性和故事的复杂性和完整性(三国演义里有大量的三国志之类的史书原文,使故事写的跟史书似的真实)
电视剧的三国演义,编剧写的不错,老一辈的编剧们就是有水平~~~虽然说吧,场面拍的不行,小气的紧,但是剧情,台词的改动,都做的不错,俺个人认为吧,别的不说,诸葛亮拍的比原著好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原著写的“多智而近妖”好多了
易中天的嘛,呵呵,我在这儿犯点众怒,你要是不打算看三国演义了,看看倒也是个消遣,但是你要是准备看三国,先不要看了,他的作品是历史评析,历史学家的干活,就是从史书资料中寻篇酌句,依靠些有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去找些什么历史真相,固然有大学问家,能找到点真知卓见,但大多数人都是在做文字游戏,大学问家的成果也有许多是胡思乱想,真想看的话,多看些史书和史书研究著作,才会觉得有意思,不然就是看个热闹~~~
说了这么多,也没给你讲什么,呵呵,就是给个建议,自己好好享受这个文化大餐吧~~
题纲嘛,给你列下吧,大略的,只是把主要故事写写(见谅了,毕竟这个三国太宏大了,每个章节都有一大堆故事说,这也是这部书耐看的原因,许多人都看了二三十遍还看不够)
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家军力不足,各地豪杰纷纷开始招兵平乱,后来的天下英雄们开始出现,刘备,曹操,孙坚(孙权的老爸)
黄巾平息,汉朝高层内部斗争,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所杀,导致军阀董卓趁虚入主中央,董卓残暴,天下英雄相聚而抗争,即十八路诸侯伐董卓
董卓迁都,司徒王允连环计,使吕布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击败吕布,把持中央,期间天下英雄纷争,袁绍,曹操,袁术等开始强大,孙坚被杀,汉献帝逃出,招曹操救驾,曹操开始协天子而令诸侯
孙策以个人能力,平定江东(奠定了东吴的基本势力范围),曹操灭吕布袁术平定中原,袁绍灭公孙瓒平定北方,双方决战,曹操胜出,到处寄人篱下的刘备(跟过吕布、曹操、袁绍等)开始投奔刘表,在此遇见诸葛亮,开始翻身
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刘备孙权击败,天下三分大势已定~~~
此后就是三家互相争夺地盘了,曹操平定关中马超,刘备争到了益州,荆州,汉中,孙权一直想要荆州刘备不给,孙权转与曹操联合,夹击加偷袭,抢到荆州,杀关羽,孙刘翻脸
刘备伐吴报仇,反被陆逊所败,死,诸葛亮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再与孙权修好,专心伐曹魏,六出祁山,终无战果,诸葛亮病死于军中
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魏国倚重司马懿,使其权利过大,最终架空曹家,利用中原之地的雄厚资本,灭蜀,司马家登上皇位,灭吴,天下一统
完结~~~~~
第2个回答  2009-05-05
在东汉末年因为苛政导致了以太平道教主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中央政权的代表人何进无法弭平这场农民起义而向各地的军阀土豪求救。于是便有了曹操、孙坚这些地方地主的崛起。黄巾起义平定后,因为宫廷斗争,何进召集外藩的军队迫胁太后,但外藩到来前即被宦官们刺杀。作为外藩的代表董卓进京,但董卓的无道引起了天下的不满。于是以曹操和袁绍为代表的同盟军展开了讨伐运动。他们的进攻迫使董卓向西迁都到长安。但之后,同盟军便为自己的私欲互相征伐。河北袁绍先后吞并了韩馥和公孙瓒,荆州刺史刘表和江东孙氏展开了两代征伐。此后,董卓死于部将吕布的谋反,但谋反的吕布却被董卓部将李傕赶出京城。李傕掌控下的京城民不聊生,当时的皇帝汉献帝出逃。曹操迎接了汉献帝而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分。并在军事斗争中相继击败了袁绍、吕布等强大的军阀而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孙氏也已平定了江东。曹操挥师南下,兵指孙刘(刘表之子刘琦和刘琮)。刘琦在部将刘备的策划下与江东孙氏结为同盟。这便展开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之后,四川的领主刘璋为了对付五斗米起义的张鲁而向已霸占了荆州的刘备求援,结果引狼入室,被刘备占领了四川,既是蜀。此即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局面相持了数年。但此后,蜀国的军事领袖诸葛亮和姜维推行的北伐运动先后九次皆无功而返,直接耗空了蜀国国力。引起了天下大势的变化。而曹魏的大将司马一族在对抗吴蜀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勋,成为当年曹操式的权臣。邓艾钟会灭亡蜀国后,吴国也变得独立难支。在司马炎时期,遭到了晋大将杜预的猛攻而灭亡。自此三国统一于司马氏的天下。

补充:三国鼎立时,以长江为分界线,魏占北方,吴蜀居南方。吴蜀两国的分界线在现今的湖北省。魏国主要包括现今的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山东,与吴蜀两国分湖北,与蜀国分陕西、甘肃。吴国主要包括现今的江苏、湖南、广东、广西和部分的湖北,蜀国主要包括现今的四川、贵州、云南和部分的甘肃、陕西。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第3个回答  2009-05-04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第4个回答  2009-05-06
我尽量给你简单讲吧,更多的的话我推荐你先看看《三国演义》,但是那不是真的,只是很好看。然后看《三国志》,那个大部分都是事实(注意是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无法考证的,和别的史书不一样)然后看《后汉书》《资治通鉴》。
东汉末年,朝廷已经很衰败了,有个叫张角的家伙搞了一次黄巾起义,不过这场起义毕竟不是正义的,所以被很多势力打了下去。
接着朝廷内乱,这就拖出了东汉末年华夏战场这个大舞台:
朝廷内乱时,有这么几件事情发生:
1.袁绍为了镇压朝廷内部叫来了董卓
2.大将军何进挂了,朝廷更乱了
3.董卓趁乱造反
4.天下人共讨董卓
5.曹操、刘备在这个时候都已经有了些实力,但曹操的要大些
6.董卓的义子吕布把董卓杀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人连环计”哦) 大战结束
7.各个势力感到了朝廷的衰败,蠢蠢欲动
接着,魏国蜀国吴国三大势力都在发展中
魏国 老曹和他的老友袁绍在官渡拼了一架,老曹用计谋取胜,袁绍逃跑后不久喷血死了。官渡之战使曹操一时间威震四方
蜀国 蜀国的发展一直不景气,直到后来和吴国结盟打了赤壁之战
吴国 孙家三代,自从灭了刘表那个窝囊废后,一直在江东那边安居乐业,直到后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很精彩,看《赤壁》电影去吧。注意其中诸葛亮的一句经典台词:“三分天下,就在今朝!”没错,赤壁之战打完之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一直在勾心斗角的打仗,我也说不玩了。
后来曹操先死,刘备后死,就接近了三国末期。后来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俩一直不辞劳苦的北伐魏国,可惜都被司马懿老奸巨猾的家伙打回去了。
后来司马懿和他两个儿子又谋反了,然后把蜀国吴国一起灭掉,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开创了晋朝。
推荐书目:《易中天品三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