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诺《浮士德》反应的现实背景

如题所述

你放错地方了啊,这里是历史-.-
不过看你这80分就要浪费了..
给你找了些资料,不知道有没有用.

这是古诺的创作始末:

创作始末

古诺的父亲是法国颇有名气的雕刻家Francois-Louis Gounod,1818年出生於巴黎。古诺自幼即颇有音乐天份,在Institut Leteillier与Lycee St Louis就读时便已经颇有名气。古诺很早就确立志向,以成为一位作曲家为终身的目标。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当时法国重要教师都曾经指导过他,包括雷夏(Antonie Reicha)、哈勒维(Jacques Halevy)、黎苏耶(Jean-Francois Lesueur)、皮尔(Ferdinando Paer)。古诺18岁就挑战著名的罗马大奖赛(Prix de Rome),但是二度挫败。经过第三次努力,1839年,古诺终於赢得了罗马大奖,得以前往罗马学习三年。在这段期间,歌德的《浮士德》法文译本一直伴随著他。凡人被魔鬼诱惑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玛格丽特的影像,也一直在心头萦绕不去。因此古诺也曾造访歌德的故居,并著迷於充满传奇的雕刻与古迹当中。因此在1842年的《安魂曲》中,已经可以听见玛格丽特向上苍祈祷的音乐主题。1846年,白辽士的戏剧音乐《浮士德的天谴》首演,这个四部八景的作品,虽然不是以歌剧形式演出,但仍让古诺感受到大的冲击。

古诺在1856年,曾在Gymnase-Dramatique戏院观看过凯瑞(Michel Carre)根据《浮士德》第一部所改写的戏剧《浮士德与玛格丽特》(Faust et Marguerite)。古诺因而发现了将《浮士德》谱写为歌剧其实是可行的。经过介绍,他认识了为凯瑞写剧本的巴毕耶(Jules Barbier),并且取得了巴毕耶的剧本改写版。事实上,巴毕耶的剧本是老早就完成的,但是巴先生的目标是伟大的梅耶贝尔,当时在法国剧界最有权势的作曲家。梅耶贝尔对此剧不感兴趣(事实上,梅耶贝尔是怕因改写《浮士德》若不得其法,恐怕会被德国人抵制)。古诺找上他,正好一拍即合。但歌剧院方面却希望古诺能先考虑将莫里哀(Moliere)的《突变的医生》(Le Medecin malgre lui)写成歌剧。古诺答应了,结果《突变的医生》於1858年1月15日(莫里哀的诞辰)上演,成为古诺第一部受到欢迎的歌剧作品。剧院方面对他信心倍增,於是剧本在凯瑞与巴毕耶的「窜改」下迅速完成,古诺的进展也相当快速,在1858年5月4日完成总谱。剧院方面,老板要求女主角必须用蜜欧兰-卡瓦沃(Miolan-Carvalho)担任玛格丽特一角(因为她是该剧院的老板娘),男主角则是葛鲁耶(Hector Gruyer),原本在挑练时就已经存在著剧院干涉演出的困难,到了正式彩排时,葛鲁耶突然「骚声」,失去了他的声音,古诺被这些事件弄得焦头烂额。后来由当时著名歌唱家戴萨特(Francois Delsarte)的学生中伯特(Barbot)代替。梅菲斯特在教堂胁迫玛格丽特一景,由於教堂是神圣之处,竟有魔鬼横行,因此被当时的文化大臣要求删除。

尽管事故不断,1859年3月19日,歌剧版本的《浮士德》还是在巴黎与世人见面,反应非常两极化。音乐优美,让许多一般民众无比欣赏,但是学者们则认为此剧亵渎了歌德原著的神圣地位。当时的《浮士德》是以「喜歌剧」之名上演,并且加入口语对白,事实上与一般的义大利歌剧没有两样,不同者仅在於唱的是法文罢了。撇下争议不管,《浮士德》在首演当年演出了57场-若以数字来看,此剧的确是相当成功的。首演之后,《浮士德》沉寂了两年,但在1862年时,《浮士德》再度在史特拉斯堡上演,同年11月,义大利文版本也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演出。此后,《浮士德》便盛演不辍,并成为古诺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古诺在年轻时期,曾被《唐.乔万尼》结尾前石像要求悔改的段落所深深震慑,因此特地安排了第四幕里梅菲斯特在教堂恐赫玛格丽特的段落。但是这个段落也因而受到重视,至少在首演时是被劝说后而删除的。此外,当时流行在歌剧里安排芭蕾舞段落的作法,古诺也不能免俗,加入了七段芭蕾音乐。但是就法国作曲家而言,古诺在学理与应用的结合上,的确是有所突破。他的前辈奥伯(Auber)、波瓦第乌(Boieldieu)、哈洛德(Herold)与亚当(Adam),无论作品多麼好听、学养多麼丰富,但是只要写起剧院作品,本身的优异作曲技巧就完全被抛在脑后;古诺是真正将技巧、剧院、群众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位法国歌剧作曲家。

抒情男女高音必经之路

从萧伯纳对《浮士德》的看重,可以知道此剧在歌剧史上的重要地位。饰唱浮士德的男高音通常必须有清亮美妙的嗓音,饰唱玛格丽特的女高音则必则有轻盈的歌喉与演唱花腔的能力。这两个角色,是男女高音向戏剧性角色迈进时必经之路。廿世纪以来,情况或许稍有改变,具有戏剧性的庞大音量男高音也介入浮士德这个角色,如卡罗素(Enrico Caruso)、毕约林(Jussi Bjoerling)、柯瑞里(Franco Corelli)等人的演唱,就以戏剧性取代抒情。但是《浮士德》一角仍是抒情男高音的指标剧码之一。以纯法国血统演唱者而言,约恩(Karl Jorn)、雷兹克(Jean de Reszke)、维萨尼(Cesare Vezzani)、蒂尔(Georges Thill)都是著名的浮士德演唱家。在玛格丽特方面,早就已经被外国入侵,梅菲斯特一角更是几乎由东欧男低音一手包辨,尤其是夏里亚平(Feodor Chaliapin)的演唱最富代表性。今天,《浮士德》已经是一部国际色彩浓厚的歌剧,并且深受歌剧迷的喜爱-优美的音乐、精采的剧情,会有谁不被吸引呢?玛格丽特的〈珠宝之歌〉、浮士德的抒情曲、梅菲斯特的〈金牛犊之歌〉、第四幕的士兵合唱,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名曲。在《浮士德》之后,古诺的歌剧能够留名的,只有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 et Juliette)而已。

古诺自己怎麼看待这部作品呢?他说:「这是我最成功的一部剧院作品,但是否就是我最好作品呢?我不能这麼说。」毕竟古诺的歌剧版本,在人物的性格刻划上与歌德的原著出入甚大,这一点古诺自己颇有自知之明。读过歌德原著的朋友,请不要太在意此剧与原著之间的庞大差异,将之视为另外一个独立的故事,享受诺美妙的音符安排,会是欣赏歌剧的一大乐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5
献词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
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
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
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
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
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
这是歌德写在《浮士德》之前的献词,它生动而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创作这本巨著的前后经过和心境。虽然我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但每次看是自己都百感交集:物是人非之感、内心冲动和现实阻挠、梦和生活的落差……《浮》这本书真的值得看一辈子
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
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
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
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
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
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
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
友好的聚会已是杳无踪迹,
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