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普通人过好这一生的7种修为,你具备几种?

如题所述


作为这大多数中的一员,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们的一生也许就这么度过。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就此可以碌碌无为。《平凡的世界》中老孙家的三个孩子少安、少平、兰香告诉我们, 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活法,要过好这一生,需要具备下面7种修为。

哥哥孙少安,当他办砖厂赚到钱后,看到村里很多人家穷得连买化肥都买不起,便决定扩大砖厂,凭一己之力为大家创造一个谋生的机会。

但他未能如愿。当他费了好大劲儿才从巨大的失败中重新爬起来后,又想着为村里重建学校,想让村里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读书。

弟弟孙少平,洪水中救过同学;为看不上自己的女生解过围;打工时对受工头欺负的小女孩仗义相救,并把身上仅剩的100元钱给了她;在铜城煤矿,师傅因意外去世后,便肩负起照顾惠英嫂子和明明的责任。


成长中经历的艰辛,贫穷带来的屈辱,不仅没有钝化他们的善良,反而让他们“时刻保持着对普通人痛苦的敏感而入微的观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 事实上,无论谁,善良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生存的需要。善良让内心更加澄明,使人体会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带来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常怀善心,常行善举,眼下的悲苦也会变得不再那么深刻。

爱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因果循环。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老孙家的光景越来越好,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三个孩子都很有担当。

孙少安,作为长子,13岁放弃学业,和父亲一同撑起一个家;无论家里出了什么事,总是宽慰家人 “事情总有我哩” ;把这穷家薄业营务得越来越好,是他的愿景;牺牲自己全力支撑起这个家是他的信念。因此,当秀莲提出分家时,他从 情感 上完全割舍不了。

少平虽然有哥有姐,但当这个家需要他时,马上就进入角色,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帮助爸爸说服哥哥分家,并告诉哥哥分就要分得“汤清水利”;分家后,主动承担起供养妹妹上学的责任,同时劝慰妹妹不要伤心 “有二哥哩” ;每个月的工资寄回家孝敬老人;还要为家里箍新窑,要让老人活得更加体面。

兰香虽然最小,但一点不娇气。小小年纪就知道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成绩优异,但她初中毕业就想要回家劳动,最后还是被大哥少安拦住了。哥哥在县城帮人拉砖,她就下课后到哥哥住的那孔破窑洞里帮他做饭。同时,因为深知家人的艰辛和供她上学的不易,“一心钻到功课中去”,最终考进“中国最‘高级’的学堂”,没有辜负亲人们的一片苦心。


对他们兄妹来说,担当是压力与责任,也是信念和斗志,是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的精气神。同时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该为家里做些什么,并竭尽全力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个原本一贫如洗的家才在他们的共同支撑下越来越好。

反观生活中那些缺少担当的人,自己活得慵懒狭隘自以为是,对家人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在他们心里,重要的不是自己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而是家里人对他的付出是否令他平衡、满意。因此,这种人并不因逃避了责任而轻松洒脱,反而总是处在一种不满足和埋怨的情绪中闷闷不乐。

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就打破了好的气场,很难幸福兴旺。

因此,缺乏担当,是个人的悲哀,家庭的不幸。

所以,必须得坚强。用孙少平的话讲, “天塌下来也按塌下来处理。”

少平从一开始就选择离开农村,离开父亲和大哥为他设计的生活,只身去黄原打工,这条无比艰难的奋斗之路。他逼着自己去成长、自立。不但让自己去适应这样的生活,还通过读书、学习让日子变得更有意义,让吃苦变得更有价值。这又使得他更能忍受苦难和屈辱,心脏变得更加坚强。

对于师傅和晓霞的离世,以及自己在一次事故中遭遇毁容,这些生活里猝不及防的意外,他都能说服自己从悲痛中走出来,坚强理智地去面对。


这家人的骨子里或许都有坚强的基因。

孙少安,任何时候都想着要支撑起这个家,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告诉自己不能垮下去,他垮了,一切就都完了……

因此,委屈失落的时候,砖厂办砸的时候,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都告诉自己,

人生只有两个选项,要么被命运主宰,要么选择坚强。

孙少平去黄原打工,在当时那个年代,当然是冲破传统思维的一件事。以致于让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父亲和大哥思忖了老半天才勉强答应。

可若是没有这股子冲劲儿,他或许一辈子就只能在父亲和哥哥“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也就不会有之后那个坚韧独立,“从出身的局限解脱出来”,对人生看得更加深刻,对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默默奋斗的孙少平。

其实,在人生中很多面临选择的时刻,都需要这股子冲劲儿来确定前行的方向。


就说他哥孙少安,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农民,尽心竭力地为那个家。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也会冒着风险贷款买驴,帮人拉砖;赚了钱没有小心翼翼地存起来,而是去开砖厂;经营得不错,就想往大里整,好让父老乡亲都能从他这里挣到养家糊口的钱;失败休整一年后,贷款重启,不久又承包了石圪节公社的砖厂。

外人眼里是一步一步水到渠成,但对一个穷怕了的农民来说,他的身上肩负的是一个几辈子都在靠借债度日的家庭,他的每一步都冒着这个脆弱的家庭无法承受的风险,每一次决定可以说都关系到这个家族的存亡。若没这一股子冲劲儿,没有去闯去开创的气魄,瞻前顾后,畏畏缩缩,又如何能使这一大家的境况彻底改观?

没有冲劲儿,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和突破。

劳动是他们人生的主课。 他们从小就跟着一家人“为了那一口饭食和基本的生存条件”日日耕作。但或许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从不会对劳动有半点厌烦。不仅如此,劳动甚至对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少安6岁起和父亲一起劳动,13岁“心平气静地开始了农民生涯”。由于他精明强悍又有吃苦精神, 18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须,也为他带来了荣耀和自信,为他赢得了尊重。因此,他在劳动的时候, “倾注的是一种热情”。

少平虽然没选择做农民,但当家里农活忙不过来时,就算是在上学,也立刻请假回家帮忙。后来无论是在黄原揽工,还是到了铜城煤矿,骨子里的勤劳让他对工作的强度,条件的艰苦没有丝毫怨言。劳动于他而言,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一种生命哲学。 在他看来,“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无论 社会 发展到哪个阶段,劳动是我们在这世上的主要存在方式(只是劳动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也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 要生存,就得劳动。因此,就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劳动的关系,摆正对它的态度。 排斥它、厌恶它、诅咒它、逃避它,只会徒增你对生活的抱怨。

可若是把劳动当作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沉下心认真对待它,便会在收获基本生存保障同时,褪去浮躁,淬炼意志,让心性更加沉稳,让灵魂从琐碎的生活里得到升华。

因此,勤劳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踏踏实实过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孙少平就是一个对自己有着清醒认识的人。 他“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

他意识到自己的觉醒,感觉到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于是,便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冲破父亲和哥哥为他设计好的生活框架,离开农村,独自去奋斗。

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要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常生活” 。所以,他一点也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从最底层的揽工汉做起。

在铜城煤矿当工人时,晓霞问他今后的打算,他说他没有考虑那么多, 面对的只是自己的现实。

可他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融入到当下的生活里, 保持成长,保持充实,让看似枯燥、乏味、沉重的工作,或者说那一段人生经历充满意义。


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于外,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肩上的责任;于内,能听见内心的呼唤,清楚自己的需求。对未来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却知道自己应该走在怎样的一条人生路上。

认识自我,就是像周国平老师说的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认识自我,是自立与自强的开始。

只要能读书,条件再恶劣也无所谓。

孙少平太爱读书了,为了能有独立的空间,在一天的辛苦之后可以翻上两页书,黄原揽工时,他向工头申请,住在了一个还没安门窗刚刚盖起的楼房里。


可以说,从书籍里获得的真知让这个农村孩子,冲破了原有的认知局限,对幸福、苦难以及整个人生都有着,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凡脱俗理智而又清醒的认识。读书与学习,给他带来的是成长和蜕变,让他的心灵渐渐觉醒,对自我的认识日渐清晰,内心也越来越强健,能心平气静地接受任何一种生活、面对任何一种现实。

持续成长,保持思想上的充实,使他拥有了一种可以迅速融入到当下生活里的能力。因此,无论做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能发现其中的价值,将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


保持成长,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姿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存的质量。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人,但鲜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而我们,却极有可能成为那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平凡普通的生命同样珍贵,这平凡普通的一生同样需要我们为之操劳。如何过好这一生,让生命更有价值,我从《平凡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您的看法如何呢?请您在评论区留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