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

如题所述

冬至,俗称“冬节”,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里,大家一定要吃好喝好,把自己用美食温暖起来。

南方冬至风俗食物吃汤圆、烧腊、甜丸、吃汤圆、九层糕、红豆糯米饭、姜母鸭、年糕、冬酿酒、打边炉等。我认为在冬至怎么多吃的风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南方冬至吃的风俗之一:吃姜母鸭🌹🌷

当属闽台一带冬至有吃姜母鸭的风俗,当地人会在这一天用正番鸭佐以姜汁,炖一锅滋补鸭汤,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以讨吉祥。

姜母鸭这道美食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闽南地区乃至台湾地区,是泉州地区一道传统的名小吃,具有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香气扑鼻的特点,因而成为了闽台地区冬季进补首选的美味佳肴。从姜母鸭这个名字,也可以略窥蕴藏其中的闽语特色。“姜母”也就是老姜,在这道菜里又特指三年以上的老姜。俗话说,人老精,姜老辣。三年以上的姜,大概被认为老辣得已经成了精,故称为“姜母”,贴切之中又带有一点市井的俚趣。

追溯姜母鸭的由来,根据《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的记载,古代冬至的时候,皇帝在皇宫中,请了众多的名医,专门研究滋养补品,以保证皇帝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到了商代的时候,皇宫中的御医吴仲研究出一道菜,以中药调配而成的皇宫中独家秘方,并用麻仁油炒红面番鸭肉,再加老姜、烧酒炖煮。这道菜味道鲜美,食用后精神抖擞,筋脉通畅,因而大受皇帝赞赏。因其还具有滋补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后被奉为冬至滋养进补圣品。


🌷🌹南方冬至吃的风俗之二:吃汤圆🌹🌷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南方冬至吃的风俗之三:番薯汤果🌹🌷

在南方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是宁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宁波人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汤果跟汤团类似,都取“团圆”、“圆满”的意思,只是汤果要小一些,里面没有馅。

宁波人过冬至,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南方冬至吃的风俗之四:吃糍粑🌹🌷

冬至天气寒冷,而南方的冬至有吃糍粑的习俗。糍粑主要有糯米制成,颜色白皙,口感香糯甜蜜。糍粑的吃法多样,可以烤熟或煎熟后吃,也可以炒着吃。南方的冬至吃糍粑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冬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冬至,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南方冬至吃的风俗之五:吃冬节圆🌹🌷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冬节圆是南方台湾冬节必不可少的节日食俗,冬节的前一、二天,家家户户便忙开磨米浆等活儿。到了冬节前夕,每家每户的主妇就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在厅堂,把滤干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此情此景简直不逊于除夕守岁。簸箕中的冬节圆有大有小,有红有白,十分耀眼,老辈人习惯说“冬节圆搓得参差不齐不要紧,这是父子公孙圆,是全家大大小小,团团圆圆的象征呢!”小孩子则喜欢用现成的米团为材料捏造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尽情玩个痛快。农家人为图个“六畜兴旺”,做家长的也不会对小孩横加干涉。
冬节一大早,主妇们用红糖、姜母熬冬节圆,然后盛于碗祭拜列祖列宗。全家大小跪在祖先牌位前,由长辈述说自己的“根”在何处,以使子孙世代不忘,永世牢记祖先。除厅堂祀祖先外,还供奉井头、灶头、地头,祈祷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此,清代重修的台湾《凤山县志》中记载:“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节庆卷》中也记载:“台湾人冬至节俗,重要的包括吃汤圆添岁以及祭祀祖祠等等……”大人小孩起床后早餐就是吃冬节圆。

说来有趣,我国大多数地区民间计岁大多以春节为准,而台湾同胞却以吃冬节圆为准,故有民谚“吃了冬节圆添一岁”。所以,就连婴儿也要象征性地给他们舔舔甜汤圆,喂喂圆仔汤。对于远离家门或因条件限制不能赶回家的亲人,其家属还得给他们晒留米浆,等到他们回来时全家人共搓团圆庆团圆,谓之“补岁”。


冬至节的时候,还会吃很多传统食物,有地地区还会蒸馒头,吃年糕,打糍粑等等,都是和当地的饮食风俗习惯有关。其实不管吃什么,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来,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1

说起冬至,你会想起什么画面呢?杜甫说:“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汪曾祺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要回到家里,跟亲人一起度过。那么大家知道南方各地冬至这一天要吃什么食物吗?


1、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2、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被有些人称做“小糍”。糍粑通常是用捶子将糯米捣成团制作而成,喻示着家庭能够和睦团结;而它的味道十分香甜,喻示着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够多一点甜蜜。而全家大清早一起打糍粑则象征着来年可以有一个好的收成。而这一切,都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豆腐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传着冬至前夜吃胡葱炖豆腐的习俗。并有“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的谚语。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吃小葱烧豆腐。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与南京类似,泰州、扬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习俗大抵如此。

4、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姜母鸭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当属闽台一带的姜母鸭,当地人会在这一天用正番鸭佐以姜汁,炖一锅滋补鸭汤,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以讨吉祥。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不管吃啥,总归是整桌家宴的一部分。团聚,是冬至永远的主题。祭祖扫墓,看望亲人,设席宴饮,如果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加些饭菜,思念不会缺席。

第2个回答  2020-12-22
南方冬至吃汤圆,寓意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北方是吃饺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