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

如题所述

日本1946年汉字简化,当时繁体字国被日本简化为国。在此之前,中国国内除了繁体字国之外,常用的异体字有囯(里面是王不是玉)。中国大陆1956年汉字简化,没有选囯字,选的是国字。所以你得问为什么中国大陆也把国简化为国才对。

知道茴字有几种写法吗?国字古就有之,这只是多个写法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是外□内王,太平天国用这个字,宋书《龙龛手鉴》皆有记载,跟日本的国只是巧合,或者说比日本的更早。简体字除了个别几个是新造大部分都来自古代俗体字,草书里面选出来的。简体字就是俗体字或者草书书法,俗体字是民间流行的,后来康熙时期科举考试只能写正体字也就是繁体字,写俗体字等于交白卷。

现代词汇很多是从日本来的,但简化字不是,简体字大多来自于古代异体字(或称俗体字)以及许多字的草书写法。日文的假名是从汉字草书写法变化而来倒是真的!

国就是国的一种俗体字,隋唐就有这么写的,囯也是,圀,囶都是国的一种写法,孔乙己知道茴的18种写法,1935国民党时期就有简化汉字方案,不过被抗战大段而已。简化字最大的问题是把原本不相干的字简化成同一个字了。

有些繁体字进行简化是对的,因为繁体字笔画太多,给书写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简化过程中有一些败笔是应该纠正的,比如把本来不相干的两个繁体字简化为用同一个简体字,比如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这两个发意思完全不一样,却简化为同一个发字,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推崇简化字的,但我最纠结的字就是这个国字,繁体的国字,国中是或,代表的是国人,简体的国字,国中是玉,代表的是国君,原本以人为本,现在以君为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第一,日本文化诞生于秦汉,从徐福东渡开始的。这时候秦始皇统一文字,那时六国的文字差别,不亚于今天欧洲什么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之间的差别。这昭告天下,没有什么文字是不能改的!这是在汉字改变的当口,传入日本的。输入汉字的同时输入了汉字改变基因。第二,日本的中国文化汉唐传入,兴盛于唐朝,从汉字传入日本,到了唐朝,汉字发生了巨大的简化。这个简化分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的简化,二是民间的简化。

秦汉的汉字与唐朝的汉字已经有官方认可的简化,一千年了简化点很正常,而民间随着日用增加,汉字从占卜祭祀记事的初始用途,成为了社会日常交流工具,汉字在民间简化得更快更多,日本1946年公布的1850个简化汉字,其中发生在唐朝已经民间简化的字被录入的至少一半,那不是日本政府新近搞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前已经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唐朝和宋朝民间流行的简化字,是日本1946,中国1964简化字的主要来源。中日两国简化字差不多,不是因为日本先简化中国后简化,而是都取自于古人的已有简化字库。

还是有个别的差异,因为是民间版本,有些字的简化也有相近的几个,这很正常,比如国字的简化,里面是玉还是王?其实这两种都是古人的简化,民间用王的更多,这时候简化字不是创造简化字,而是取舍古代民间的同字多简化问题,当然,国里面是王,这不有点人人为王吗?那还得了?假如再晚两年到1966年公布简化字,国字里面肯定是王。从美感来说,符合汉字美化逻辑来说,里面是王更美更古一些的感觉。郭沫若这种大才的人不多。

国的繁体字是由外围的方框和里面的“或”字组成,“或”字又由“戈”、“口”、“一”三个字组成。所以繁体国字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方框代表国家界线,戈字表示军队武力,口字表示人口人民,一字表示土地。国的繁体意思就是,在边界内,军队用武力保护人民和土地。大家就明白该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繁体字也是历经几次改革而成,初用象形绘图文字,结构随意性强,表达不精准,而后铭文,而后周朝末各国行成了基于铭文演化出来不同文字,秦统一后用小篆,美感十足书写复杂。

而后行楷草陆续登场。翻看文字进化史,文字的演变一直没有中断,历史现在使用很多简体字也是古已有之,是古人为了书写方便以寥寥数笔代之,并约定俗成。所以,文字的演变有两大特点,一简化书写,二推陈出新丰富表达,所以改革文字是必然。有人提出简体字没有了繁体象形字表意那么形象,那么请问诸位,我们是否要倒退回甲骨文时代岂不是更形象,更接近古人!我其实对繁体字颇有好感只是如果作为书写确实不利于社会进步,当然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还是必不可少!


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是参考了历代书谱并结合了通用性应该是很成功的一个方案。简繁之变对于字义而言是有损失的但对文字达意来说又是有意义的。用繁体有时不需要过多关注上下文但简体字在理解时就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词汇组合,特别是对于只流行用繁体字的地区来说在读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应。文字简化对于提高全民文化交流是有益的。至于繁体是体现文字本源的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承。

国的本意,指这个“口”或大或小,久合必分,久分必合。可见,简化字已失去原来是书写的本意。中国文字的高明之处在于有两套存在的方式,一套是文言文,语法规则保持数千年基本不变,学会这套规则,就可以阅读历史;另一套是白话文,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但缺点是隔代就看不懂了。


简体字不仅仅是从解放后开始的,也不是民国开始的,查查看,你就会在唐朝甚至隋朝发现简体字。虽然当时的简体字不能作为正式场合使用,但中国人一直在改变这自己的文字,简化字体。直到清末民初正式进行简体改革,改革并不顺利,解放后再次进行改革,并创造了拼音,这算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字体改革。

驳斥“文字发展是一直简化的”谬论:文字在发展过程不断通过增加笔画、偏旁实现类化,增加表意的明确性,人为地简化汉字、复用古字是一种倒退的行为,必然导致表意混乱。汉字从小篆到隶书再到今日通行文字发展的过程中,简化的书写形式,而笔画数却是趋于增加。因此汉字笔画简化不符合文字的一般发展规律。


其实你可以不用简体字。语言除了文字还有语句、语境、语气等,单从某个方面去钻牛角尖,最终都是死胡同。一套文字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化的发展。实践证明,汉字简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不存交流障碍,更不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所谓的汉字简化是败笔的论调,完全就是一些顽固、迂腐而又自恃才高的所谓知识分子“找茬”似的荒谬论调罢了。

简化字绝大部分是草书楷化的偏旁部首类推字。古已有之的异体字如礼、宝、会等,也就几十个而已。草书楷化全都是建国后造的。 只不过文改会的徒子徒孙狡辩,把草书楷化也归结为“古已有之”,这是胡说八道。 举个例子,既然可以根据草书把釒、飠、訁、鱼、车……简化为钅、饣、讠、鱼、车……(行书是轻微连笔,草书就是严重连笔,古人写楷书顶多会用我前面举的异体字的例子,但是古人写楷书断断不可能写成后者草书楷化的模样) 如果草书楷化也算古已有之,我根据草书把氵简化为は的左半部分的竖或者竖提行不行?草书里面古已有之嘛! 我根据草书把所有火字底(灬)的字都简化成“一字底”行不行(就像鱼字那样)?草书里面古已有之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起初日本选择的简化国字,是口、王组合。但是这一方案被日本所否决。理由是口、王这个国字会让人联想到日本帝国,因此为了出于对天皇的尊重,这个字不应该在民间流传。1948年,日本已经被美国接管,天皇也仅仅成为一种象征,因此,修订国字的话题又被提起,最终,日本各界经过一番讨论,做出这样的决定:那就是用口和玉的组合,来代替繁体字国字。
第2个回答  2021-01-28
其实也就是为了方便这个汉字,然后我比较好的记忆,而且它的写法也不会太难,也是当时的突发奇想吧,所以才有了这个字的出现。
第3个回答  2021-01-28
因为简化的“国”更具有代表意义,口中之玉,最为珍贵、重要的地方,就是国,这也就是日本简化国字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