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历史上父子皆载入史册的名将有多少?

如题所述

虎父无犬子,在军事实力较弱的朝代更为难能可贵。

在北宋朝曾经活跃着两家将门,其中一家是陕西府谷县城东北的折家,也就是杨家将杨业夫人折太君的娘家,他们的功绩主要是抵抗契丹。另一家是青涧城的营造者种世衡种家将。

折家将

第一代折家将:折从阮,原名折从远,是折家军的开山的重要人物。

其功绩为:府州在燕云十六州的割让范围内,折从阮率领折家军的保卫府州,使府州最终留在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下。

后晋被契丹灭后,后汉建立,在府州建永安军,折从阮出任节度使。第二年,折从阮入朝后,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其子折德扆为府州团练使。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中原王朝再次更替,后周建立。在后周统治期间,折从阮历任宣义军、保义军和静难军节度使,讨伐野鸡族并收服了他们二十一个部族。折德扆出任永安军节度使。

显德元年(公元955年),折从阮被封为郑国公。第二年,折从阮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被朝廷追封为中书令。

第二代折家将:折德扆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第二年,折德扆归附宋朝,并得到赵匡胤的高度认可。宋朝廷给予了折家世袭的特权,继续镇守府州。乾德年间,折家军在折德扆和他弟弟折德愿的率领下,多次大败北汉军,可惜的是乾德二年(公元963年),折德扆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八岁,被宋朝廷追封为侍中。

折德扆之女折赛花,就是杨家将中著名的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将:折御卿

宋太宗期间,折德扆次子折御卿屡立战功,历任崇仪使、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

不久后,契丹韩德威率领万余人妄图通过小路偷袭府州,折御卿率领折家军在子河汊痛击契丹军。此役契丹军被斩杀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韩德威侥幸逃走。一年后,韩德威通过间谍探得折御卿重病在身,为了洗刷之前兵败的耻辱,他再次卷土重来。折御卿带病勉强出战,两军阵前,韩德威见到折御卿后竟然不敢向前。折御卿母亲担心儿子的病情,派人召回他。折御卿说:“折家世受国恩,边寇没有灭掉,是我折御卿的罪过,要让我临阵不顾士兵的死活,自己回去,万万不可,就算我死于军中也是我的本分。请告诉太夫人,不要挂念我,忠孝岂能两全?”说完后,他泪如雨下。第二天,年仅三十八岁的折御卿的就过世了。

第四代折家将:折御卿之子折惟昌继承了他镇守边关的重任。

折惟昌去世时也年仅三十七岁,他弟弟折惟忠接任。

第五代折家将:折惟忠之子折继宣为政苛虐被朝廷撤职,继任的是他弟弟折继闵

第六代折家将:折克行是折继闵之子

西夏攻庆州,折家军由折克行率领,作为援军在葭芦川斩首西夏军四百余人,收降千余人,夺取马匹万余。折克行御边三十余年,爱护士兵,战功卓著,被称为“折家父“。

第七代折家将:折可适是折克行之侄,他镇边四十余年,一生与西夏交手数百次,被封为武安军节度使。

靖康年间,折可求被金将威胁,被迫降金,为折家将抹上了不光彩的一页。,

第八代折家将:折可适之子折彦质是文武全才,抗金名将却生不逢时。随康王南渡后,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逝世于长沙。

种家将

1、种世衡是种家军的创建者

种世衡嫉恶如仇,他在任职泾阳知县时,里胥王知谦犯法,按罪该流放,眼看事情败露的王知谦却望风而逃。待到大赦之时,他却回来自首企图逃脱责罚,种世衡知道如果把他送往州府,王知谦就会被赦免。于是种世衡在县内杖责了他然后向知府请罪,知府李谘上报后免除了种世衡的罪过。

为了解决西部守备不足的问题,种世衡向朝廷建议,在延安东北的宽州故城进行旧堡垒改造。

见到宋军建城,西夏军多次前来骚扰,种世衡一边抵御西夏的进犯,一边修城。在修城的过程中,宋军碰到了一个难题,此处虽险却无泉水可用,大家都对修城的事心存异议,只有种世衡坚持己见。在种世衡的领导下,水井挖掘到一百五十尺才挖到石头,工人气馁不肯再往下挖,重赏之下,终于挖出泉水。城修完后,朝廷赐名为青涧城。

种世衡在青涧城开营田两千顷,之后他升迁为洛苑副使、环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知府。

在环州羌族部落,有位牛家族人名叫奴讹,有新知府到来,他向来不出来拜见。人的名树的影,当种世衡上任时,他急忙前往郊外迎接。种世衡与他相约,第二天一起去慰问当地部落百姓,当天晚上大雪封路,雪深有三尺左右。种世衡手下劝他,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去少数民族部落太危险。种世衡却说:“我刚到羌族部落,应该讲信用,不能失信。“于是他冒险前往,当他到达奴讹帐中时,奴讹还在床上琢磨,种世衡今天一定不会来的时候,屁股上挨了一脚。奴讹回头看见种世衡,大惊道:”以前官员从来没有到过我的部落的,您现在竟然不怀疑我!“,奴讹率领他的部族拜见种世衡,并从此听命于他。

种世衡带兵有他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机制,在他的军队中,如果有人犯错,可以有机会用射箭来抵过,如果能射中目标,可免罪责。如果想请求某件事或者推辞某件事,也可以用射箭的中不中来决定。所以在种家军中,每个人都精于射箭,敌军数年都不敢靠近种世衡的辖区。

范仲淹当初令种世衡与蒋偕建筑细腰城,当时种世衡已经卧病在床,接到命令后他强打精神,率领部下日夜赶工,城建起来之时,种世衡却逝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种世衡将军,作为种家军的建立者,行事不拘泥于常法。

2、三种将军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最出名的是种诂、种谔、种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三种“。

种诂,对科举不太感兴趣。人称“小隐君”。在他父亲过世后,被朝廷录为天兴尉,之后升迁为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历任西上阁门副使、环庆、永兴军路钤辖、宁州知州、鄜、隰二州知州。享年七十岁。

种谔,曾受陆侁推荐出任青涧城知州。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梁太后因不满其子夏惠宗割让黄河以南部分土地归宋,将他儿子囚禁,身为鄜延(今陕西延安)副总管的种谔上疏朝廷请战西夏。经朝廷同意后,种谔带兵攻打米脂,打了三天没攻破米脂,西夏也派出了八万援军支援米脂。双方在无定川鏖战,种谔利用伏兵将西夏军截为三段,使其不能相互呼应,宋军大败西夏军,米脂守将介讹遇投降。种谔留千人守米脂,继续前往银、石、夏三州,一路上并没有碰到西夏军的抵抗。班师后,种谔被升为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种谔一直有占据横山的打算,他派儿子种朴前往朝廷献策,朝廷派徐禧、李舜前往鄜延与种谔商议具体事宜。徐禧意见与种谔不同,徐禧坚持己见修永乐城,并上奏朝廷让种谔守延州。

永乐城后来被围,种谔作壁上观没有及时前往救援,导致永乐城之战大败,由于种谔是守边重将,所以宋神宗并没有追究他。种谔五十七岁时,死于背疽。

种谊是种世衡的小儿子,他风流倜傥,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他出任岷州知州,吐蕃首领鬼章诱杀景思立后,联合羌族部落准备联合攻宋。种谊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上报朝廷请求出战,朝廷派遣游师雄与种谊商量对策,最终决定与姚兕共同出兵讨伐。鬼章战败后,逃往洮州。追到洮州城下,正赶上大雾,种谊率军攻城,生擒鬼章。种谊也因功被封为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之后出任鄜州知州。

当时在延安流传着一句"得谊,胜精兵二十万。"的传言,可见种谊的能力之强!

3、老小种经略

种师道是种世衡之孙,种记之子。他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年号,改名为种师极,后被徽宗赐名为种师道。因为得罪蔡京被贬职,还被划入了元祐党籍。十多年间不能被重用。

之后,种师道出任怀德军(今宁夏固原)期间,西夏想重新划定边境,西夏使臣焦彦坚称要收回原来的国土,种师道说:“如果说故地,汉唐时疆界,西夏的国土可没有现在这么大。”

西夏使者无言以对。

宋徽宗召种师道入朝询问边疆情况,想要提拔于他,却遭到了童贯的嫉妒。

种师道在渭州期间,西夏入侵,兵发葫芦河,种师道陈兵河边做出了决战的态势。暗中却派遣偏将曲克出横岭装作援兵,西夏兵听说宋军援兵已到,气势上就矮了一截,种师道的心理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又安排杨可世断西夏军后路,姚平仲正面迎敌。夹击之下,西夏兵大败。

种师道对童贯征辽存有异议,被迫辞官。金人南下,种师道被重新启用。当种师道到洛阳时,完颜宗望已经到达开封。有人劝种师道屯兵汜水,他认为在金兵不知他虚实的情况下,应该大张旗鼓,这样可以鼓舞开封军队的士气。种师道的勤王兵马号称百万,金人听说后,稍有忌惮,将军队稍微北退,暂缓了开封的压力。

当时,种师道年事已高,天下都称呼他为“老种”,这应该就是老种经略的来历。种师道到达开封后曾经劝谏宋钦宗与金军决战,被钦宗拒绝。

种师道的兄弟种师中也是当时的名将,金人南下,种师中奉命支援中山、河间。完颜宗翰到太原后,周边各县相继被困。许翰信的责备种师中延误战机,种师中仓促出兵,由于准备不足,以及约好的姚古、张灏失信没有及时救援,种师中最终力战而死。

太原失陷后,种师道曾经劝钦宗暂时前往长安,暂避锋芒,却被朝臣们视为怯战。不久种师道病死,享年七十六岁。京城被金军攻破后,钦宗曾经后悔,没有听种师道之言,以至于才有了靖康之耻。

京师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金兵之始退也,师道申前议,劝帝乘半济击之,不从,曰:"异日必为国患。"故追痛其语。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总结:

折家将一直处于抵抗契丹的最前沿,种家将也在抵抗西夏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可以称为虎父无犬子的典范,但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他们的能力却被处处掣肘,没能发挥到最大化,是一个时代的悲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