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怎样备课

如题所述

一、转变观念,刷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实施机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思路,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备课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二、备教材
(一)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组成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明确知识内容的学习程度
上好一节课必须明确知识内容的目标设定,首先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研读教材分析,联系前后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为例,教师首先要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目标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教材要求学生会画角,而新教材则淡化了这个要求。另外,结合下面几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会发现,这节课一定要使学生透彻地掌握“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才能为下面学习“角的种类以及角的比大小”做铺垫。
2.设定能力的提升要求
每个年龄段对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定目标都有所不同,而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段以及每节课的内容,渗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可以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分析》帮助教师去制定能力提升的目标方向。
3.制定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平时课堂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中去,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一般是一节课中应用最广泛的知识,而难点则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备课时应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新教师而言,最好备课能备到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节。
比如下面这一段备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学期《观察物体》的一个备课片段。
师:这是什么?
生:爱心箱。
……
师:你知道这个爱心箱是哪个学校的吗?(请左边同学回答)
追问: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师:对!在爱心箱的左面写着“东山小学”。
(问右边同学)你们看到了吗?
预设:坐在右边和中间的同学看不见写在爱心箱左面的字。
……
师:爱心箱的左面和右面我们都把它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这段备课,不仅备了教师说的每一句话,也预设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相信这样备出的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可以从容自如,轻松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三)巩固习题
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巩固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并考虑分层教学。对于速度快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的内容,而对于掌握知识较慢的学生,则要选择少而精的题目进行练习,而这些设计都要在课前备课中完成,并且注意难点要引导学生突破和理解。
三、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后来接班的老师,一定要回顾之前几个年段的内容,这样就能避免课堂上传授内容过深或太浅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另外,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应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考虑课堂语言的设计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备教学资源
1.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比如《认识千克和克》这节课,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逛逛超市,感受一些特定物品的质量,备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这节课不会显得枯燥无趣,并对“千克和克”形成感性的认识。
2.理论基础和知识铺垫
掌握教学的理论基础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影响教师备课时的语言设计和备课思路。所以在备课之前不妨先去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点,在教师备课用书的最后往往会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师先自我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点,才能在课堂上轻松应对学生的突发提问。
备课时了解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备课时为以后的相关内容做铺垫。数学知识点是一环套一环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激发学生课后探索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反思教学,二次备课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二次备课的重要性。课前的备课仅仅是一个教学思路和预备方案,而一旦真正上课,就会有很多插曲,这些插曲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插曲记录下来,对自己当时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体会不足,帮助自己提升教学能力,并制定更加优秀的备课设计方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