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治贪有办法有手段,那到底狠到什么程度

如题所述

满清的皇帝大多都是勤政的,雍正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君主。“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衰亡。”日本史学研究者佐伯治如是评价雍正皇帝。《毛泽东眼中的帝王将相》雍正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和能干的皇帝。

治官用人以“严明”著称

“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雍正治官,素以“严明”著称。在他手下,不说贪,平庸无为即难混下去。山东曹县知县王锡,到任一年多虽没有贪赃枉法之事,但既没有审完二十命盗案之一,也没有捕获一名人犯。雍正认为,不干事即是失职犯罪。摘了王锡的乌纱帽还不算,雍正还命有司判罚其五年有期徒刑。《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某年元旦,状元王云锦退朝和朋友相约玩牌,几局之后,一张牌不见了。有一次,雍正帝“不经意”地问汇报完工作的王云锦:“元旦以何事消遣?”王云锦据实一一相告。雍正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也。”由此他深得雍正的信任,掌修国史。

雍正用人,“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雍正曾给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颁过一道谕旨,吴关杰把谕旨奉为至宝,先是“挂在卧室朝夕相对,后又一字一字地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风上”。这还不算,他还奏请雍正命各省文武官员一律在大小衙门的屏门上刊刻谕旨。雍正很反感地说:“你本来就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够了,像这种迎合奉承的事朕很不喜欢。”为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雍正严禁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及建祠树碑:“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或经告发,或被纠参,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

让贪官后代做穷人,才能让他们知道贪的下场

雍正9岁随父巡行,19岁随父征战,21岁封贝勒,22岁建府参与政事,但直到45岁方登帝位。用他的话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所以,“朕欲澄清吏治,又安民生,故于公私毁誉之间,分别极其明晰,晓谕不惮烦劳,务期振数百年之颓风,以端治化之本”。

登基第一个月,雍正即果断地下达了全面清查亏空的谕令。谕令要求,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3年之内务必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掩饰。如逾限期,从重治罪。3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决不宽贷。文献记载,至少有2100多名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抄家。如雍正的十弟、十二弟皆因任上亏空而变卖家产补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庭和他的姑父苏州织造李煦也是因任上亏空而被抄了家,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后代也做个穷人,方符合朕的本意。”

禁收地方官馈赠,点正官场正义之风

雍正登基前及登基初,地方官须按规定向上司馈送礼金。山东巡抚黄炳奏曰:“规礼不除,吏治难清。”雍正元年发出上谕,禁止钦差接受地方官馈赠,督抚也不得以此向州县摊派。对于贪恋规礼的官员,一经发觉,严加处理。同时,雍正还清理和取缔“部费”(相当于中央官员的回扣)。

遇上雍正皇帝,官员们够倒霉了,尤其是贪官死了也不放过!雍正四年(1726),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说:“这些人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是万万不行的。”

后世评论“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宠臣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加太保。他自恃位高权重、皇上宠信,贪赃纳贿,雍正断然将年羹尧革职抄家,赐其自尽。

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现在真应该学习雍正的办法。

清朝雍正,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皇帝。从他的即位到施政,一直是扑朔迷离,连死都是不明不白,史笔很少。据传他冷面冷心、严刑厉治,对下多苛责而少体恤,许多人称他为“冷血皇帝”。而就是这么一个“冷”皇帝,却作了一篇鲜为人知的吏治“真文章”,史称“雍正维新”.

雍正就是在这样糜烂的环境和复杂的党争中即位的。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他内依十三弟允祥,平息青海叛乱,惩戒兄弟篡逆;外凭一干能吏,实行“雍正改元,刷新政治”,建立了封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反腐机制。在当时的改革先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相张廷玉和雍正三大“模范”总督,他们出身不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各自迥异。

——“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三朝宰辅张廷玉,机敏练达、多谋善断,出身于勋贵之家,袭爵而为显官。他处中央机枢之位,统筹全局,因时而宜,致力于建立制度完善的防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他对全国的刑法、钱法、监查制度了如指掌,同时他长期办事,对官场弊端十分熟习,据此他把各项制度一一加以修正总结,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铁牌定制”,广为宣示。二是严格执行制度。他一方面广开言路,主张对官员的公开监督,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另一方面秉公执法,对于贪官,即使是亲哥哥张廷璐,他也决不姑息;对于廉官,即使触怒皇帝,他也舍身相护,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两江总督李卫,聪明多智、巧于任事,出身于乞丐奴仆,得雍正宠爱而授官。他总督江南,富甲天下,因地而宜,致力于建立“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一是高薪养廉。清代官员俸禄偏低,造成了官场公开腐败的奇怪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卫提出“高薪养廉”。江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他对来往商贾、各种娱乐场所课以重税,用来补贴官员俸禄的不足。二是加大“腐败成本”。对拿了“养廉银”还照贪的官吏,不管数目大小,他拿住了就抄家杀头,软硬齐施,使江南官场贪风大减。

——“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河南总督田文镜,忠君勤政,公心耿耿,出身于捐官杂途,为求有所作为而出钱买官。他总督河南,官风混乱,因事而宜,致力于建立严刑峻法的惩治机制。一是加强督导,他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全省的军政、民政、财政、学政各个方面严加监督,官吏稍有差错,他就“拜折参劾”。二是严厉惩处。对于贪官,他历来是酷刑峻法,“小过而施大刑”。他主张官民平等,越是仕绅犯法,越是严加苛责,不留情面,因此全省官员“畏之如虎”。虽然过于偏激,但对当时河南官场“畏刑不畏法”的混乱风气而用,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除了三大“模范总督”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总督李绂,他清正廉洁、学理精深,出身于状元及第,科举而为官。他总督湖广,文风颇盛,因人而宜,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机制。一方面他以身作则。清廉自持,耿介而不妄取,从不收受俸禄以外的任何钱物;另一方面他强调思想教育。多次要求官员组织学习以“清圣祖训”为代表的封建道德观念,希望官员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对于贪官,他重文戒而轻刑罚,认为“去其颜面而甚过刀斧”,这确实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员慎于律己、防欲力善,但由于惩戒措施弱化,仍屡有心存侥幸的贪官敢于试法,效果并不显著。

雍正还有一番高论:杀贪官不能只叫老百姓看。要叫当官的去看,一人也不许不去,朕就是要让他们好好看看,看得心惊肉跳,看得筋骨酥软,看得魂消魄丧,看得梦魂不安!这样,以后他们的黑眼珠盯着白银子时,就会有所惊觉,就得掂量掂量,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就得想法给自己留条后路!朕告诉你们,这些当官的,都自称是孔子和孟子的门徒,让他们见一见这血淋淋的场面,比他们关在房子里去读一百部《论语》、《孟子》还管用得多呢!

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理腐败的肯定。

雍正是个独裁皇帝,但并不昏庸,且算得一个明君。在专制体制下,独裁害处很多,但一个明君独裁却未尝不是件好事。雍正就是用一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成为历史上一大怪状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第2个回答  2018-11-22
往她凳子上撒520,小学常玩得啊,咒她出门出车祸?够狠,但是你不可以这么做,趁她不注意用茶水弄她身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