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只针对高智力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一封信,邮递员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呀?”(想)我出示信,并读信的内容“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我们明天上午举行的森林运动会”随后,出示情境图,带领学生参加“森林运动会”,我充当裁判请小动物们出场。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引导他们观察图画、数数、比较。就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积极配合,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激发的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我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方法,经常采用小组学习这个有效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床性个性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生学会创新
1、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快的进行练习,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知道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的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并引导学生吧小棒分成两堆摆一摆,看谁的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动脑,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小结。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30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把着力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
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
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注意宽容引导。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这样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适时激励,提高创新意识
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2个回答  2018-06-10
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
随着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如何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自己一点看法。
一、明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创新能力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导向,是催促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高度质量的质疑技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的解决疑问。
三、构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型、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3.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知识就不能连贯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思考、讨论等过程来发现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4.要多为学生提供互相合作学习的机会。互相合作学习是当今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他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共同讨论,互相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发生和发展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共同操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来促进学生进步和全面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产生创新思维。
四、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类、类比、推理等过程。
2.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形成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达;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为社会培养一个个合格的人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