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

意思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全诗简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2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写的是北宋僧人惠崇画的春景。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惠崇的介绍。
《古诗课》里说,我们都知道苏轼与佛印等僧人是朋友,就会下意识以为苏轼跟惠崇也是朋友。其实并不是,苏轼出生时,惠崇已经去世二十年了。
我就会犯《古诗课》里说的这种错,不假思索,盲目推断,不讲究证据,只凭自己的感觉。这种武断的判断方法,以后要加以改正。
这首诗,有些地方说是“春江晓景”,有些地方却说是“春江晚景”,但是从苏轼的诗里看不出早晚,于是只好不去想这个问题。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寥寥数字,粉红翠绿的春景已经跃然纸上了。我想到我去外婆家的时候,马路边的田野里,有种着桃树的,春天桃花一朵朵盛开,竹叶也从冬日没精打采的黄绿色逐渐转成翠绿,色彩明艳,春色盎然。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多翻译,现在经常把这句诗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春日水暖“牙”先知,毕竟我在寝室水房刷牙的时候,冬天的水总是让我的牙承受不住,而天气转暖以后,即使我还没能脱下厚衣裳,刷牙却已经可以偷懒不添热水了。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江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苇,蒌蒿鲜嫩,芦苇还是嫩芽。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并不是画中景物,而是诗人由蒌蒿芦芽联想到的。《古诗课》里说,当时的江南人喜欢用蒌蒿、芦芽和菘菜这三种东西烹煮河豚,据说这样味道最鲜美。苏东坡作为一个大美食家,怎么能没有吃过这道美食?这也不意外他看到蒌蒿和芦芽,脑子里就自动冒出了它们的好搭档“河豚”了。
我没有吃过新鲜的河豚,但是因为老家是海边的,姑姑经常会带来晒干的河豚鲞,我们会把这个鲞与五花肉、笋干一起炖,简直太美味了。不过我小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河豚是有毒的,也从来不知道只有少数人会处理河豚这种食材。难道是因为我们把它晒干了,所以没有问题?还是因为处理河豚这件事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困难?
第2个回答  2022-03-19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写的是北宋僧人惠崇画的春景。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惠崇的介绍。
《古诗课》里说,我们都知道苏轼与佛印等僧人是朋友,就会下意识以为苏轼跟惠崇也是朋友。其实并不是,苏轼出生时,惠崇已经去世二十年了。
我就会犯《古诗课》里说的这种错,不假思索,盲目推断,不讲究证据,只凭自己的感觉。这种武断的判断方法,以后要加以改正。
这首诗,有些地方说是“春江晓景”,有些地方却说是“春江晚景”,但是从苏轼的诗里看不出早晚,于是只好不去想这个问题。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寥寥数字,粉红翠绿的春景已经跃然纸上了。我想到我去外婆家的时候,马路边的田野里,有种着桃树的,春天桃花一朵朵盛开,竹叶也从冬日没精打采的黄绿色逐渐转成翠绿,色彩明艳,春色盎然。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多翻译,现在经常把这句诗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春日水暖“牙”先知,毕竟我在寝室水房刷牙的时候,冬天的水总是让我的牙承受不住,而天气转暖以后,即使我还没能脱下厚衣裳,刷牙却已经可以偷懒不添热水了。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江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苇,蒌蒿鲜嫩,芦苇还是嫩芽。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并不是画中景物,而是诗人由蒌蒿芦芽联想到的。《古诗课》里说,当时的江南人喜欢用蒌蒿、芦芽和菘菜这三种东西烹煮河豚,据说这样味道最鲜美。苏东坡作为一个大美食家,怎么能没有吃过这道美食?这也不意外他看到蒌蒿和芦芽,脑子里就自动冒出了它们的好搭档“河豚”了。
我没有吃过新鲜的河豚,但是因为老家是海边的,姑姑经常会带来晒干的河豚鲞,我们会把这个鲞与五花肉、笋干一起炖,简直太美味了。不过我小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河豚是有毒的,也从来不知道只有少数人会处理河豚这种食材。难道是因为我们把它晒干了,所以没有问题?还是因为处理河豚这件事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困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2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今译] 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赏析]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你。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原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4个回答  2022-03-21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写的是北宋僧人惠崇画的春景。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惠崇的介绍。
《古诗课》里说,我们都知道苏轼与佛印等僧人是朋友,就会下意识以为苏轼跟惠崇也是朋友。其实并不是,苏轼出生时,惠崇已经去世二十年了。
我就会犯《古诗课》里说的这种错,不假思索,盲目推断,不讲究证据,只凭自己的感觉。这种武断的判断方法,以后要加以改正。
这首诗,有些地方说是“春江晓景”,有些地方却说是“春江晚景”,但是从苏轼的诗里看不出早晚,于是只好不去想这个问题。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寥寥数字,粉红翠绿的春景已经跃然纸上了。我想到我去外婆家的时候,马路边的田野里,有种着桃树的,春天桃花一朵朵盛开,竹叶也从冬日没精打采的黄绿色逐渐转成翠绿,色彩明艳,春色盎然。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多翻译,现在经常把这句诗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春日水暖“牙”先知,毕竟我在寝室水房刷牙的时候,冬天的水总是让我的牙承受不住,而天气转暖以后,即使我还没能脱下厚衣裳,刷牙却已经可以偷懒不添热水了。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江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苇,蒌蒿鲜嫩,芦苇还是嫩芽。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并不是画中景物,而是诗人由蒌蒿芦芽联想到的。《古诗课》里说,当时的江南人喜欢用蒌蒿、芦芽和菘菜这三种东西烹煮河豚,据说这样味道最鲜美。苏东坡作为一个大美食家,怎么能没有吃过这道美食?这也不意外他看到蒌蒿和芦芽,脑子里就自动冒出了它们的好搭档“河豚”了。
我没有吃过新鲜的河豚,但是因为老家是海边的,姑姑经常会带来晒干的河豚鲞,我们会把这个鲞与五花肉、笋干一起炖,简直太美味了。不过我小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河豚是有毒的,也从来不知道只有少数人会处理河豚这种食材。难道是因为我们把它晒干了,所以没有问题?还是因为处理河豚这件事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