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如题所述

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统一为纲,整合社会,平治天下,唯此为大。

“大一统”是平治天下的必由之道。天下大势有分有合、有乱有治。处于分裂时期,或者处于乱世,讲平治天下,讲“大一统”,自然是以国家和民族统一为第一选项。

处于统一时期,或者处于治世,讲平治天下,讲“大一统”,自然是以整合社会,建立、健全和维护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为首要任务。

儒家有“时中”、“时义”之说,要求人们能够应时变化,因时制宜,知道什么时候提倡什么、强调什么。因此,儒家讲“大一统”,区分乱与治、分与合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强调的“大一统”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

从一分一合、一乱一治的历史规律来看,分裂必然走向统一,乱世必然走向治世。这就决定了儒家倡导的“大一统”,一定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先有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再进而至于社会制度的统一。

用荀子的话来说,首先是“一天下”,然后是“一制度”。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社会制度统一的前提。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就谈不上社会制度的统一。这是“大一统”思想的内在的固有的逻辑。

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

儒家认为,“大一统”是一个“有道”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历史上,至少西周就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就是对西周“大一统”的描述。

后来,随着周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礼乐征伐渐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大一统”局面被破坏,社会进入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

到战国时代,齐、秦、楚、魏、韩、赵、燕七个大国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孟子高瞻远瞩,率先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历史性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