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带培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原“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NeoScholar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是中国首个由官方支持的大学科研项目。项目通过引进成规模、成体系的海外顶尖教授和研究课题,构建全学科的尖端人才的科研训练体系,提高我国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水平,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项目发布
2023年10月,《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于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正式发布。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百所高校近500位国内外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创新一流教育资源等主题展开研讨,共商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探索未来全球教育的发展与合作
项目宗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项目旨在积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为高校提升国际化内涵,服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项目特色
(一)专注引进顶尖学术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以引进国际前沿学术资源,带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促进中外高层次学者访问和学术交流,借鉴国际顶尖教授的科研经验和课题案例并融入教学实践环节,开展基础交叉、科教融合的科教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潜能,助力和促进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8]
(二)重点建设科研训练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拔尖计划”整合国际一流高校的科研训练体系,将研究型学习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以探索性深、挑战度高创新性强的研究任务为教学主题,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研究型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的有机衔接。
(三)全面覆盖交叉学科领域,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以300名教授、300门课程实现对细分研究方向和交叉研究方向的广泛覆盖。通过科研过程中理工融合、文商交叉,打破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开展科研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施机构
实施机构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新加坡NeoScholar 研究中心
授课平台:NeoSchool虚拟教室教学管理及实时传译系统
项目内容
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由科研基础拓展课程和暑期科研实践两部分内容组成。
(1)科研基础拓展课程
科研基础拓展课程在春季学期完成,由海外教授通过直播方式亲自授课,帮助学生掌握教授所研究的细分科研领域的前沿学科知识与研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数据文献检索与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等基本科研能力。
a)核心专业课程
由课题教授负责课纲与教学设计,全程采用英文授课。教授将围绕该课题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展开启发式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
b)科研策略和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由来自藤校或G5级别英美顶尖院校、拥有丰富论文教学经验的专业写作导师,针对论文写作的信息检索、结构框架、文献引用、发表规范等通识内容展开讲解,训练学生的英文学术写作思维与技巧,提升科研素养与写作能力。
科研基础拓展阶段学生成果
完成科研基础拓展课程,并取得B+以上成绩的学生,将获得教授亲笔签发的课程成绩证明(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开具 ),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颁发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结业证书,并由所在学校视情况授予相应学分。
(2)暑期科研实践
暑期科研实践共两周,主要完成课题开题、研究工作分组分工、数据检索分析、文献阅读分析、论文结构设计、课题成果答辩六个环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两周指导结束后的四周内分组完成论文。训练地点拟设立在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八到十所知名高校。
科研实践阶段学生成果
a. 推荐信:
由教授亲自选拔进入科研实践的18名学生将获得教授亲自签发的推荐信。
b. 论文推荐发表:
教授指定课题方向并亲自指导学生完成特定课题的论文,优秀论文推荐至国际核心期刊或会议发表。
c. 科研实践成绩与学术评价:
完成暑期科研实践的所有学生可获得教授亲自出具的学术能力评价。
参与高校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引进300位国际知名教授的顶尖课程资源,打造300个细分专业科研应用方向的科研训练体系,推动100所双一流高校加入,每年组织选拔万名学生接受训练。 2024年,本计划申报工作将向符合要求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与国际高中同步开放。  
以下为部分高校案例:
(1) 浙江大学
参与学生:本科生院
合作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 Pradeep Ravikumar《未来世界工作必备基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入门》
课程反馈: 课堂讲解深入浅出,教授专业知识深厚,师生互动交流热烈,得到学生高度反馈。学生表示,教授和蔼可亲,讲课幽默风趣,上课时常常会与我们互动,带动课堂积极性,让我们有很好的课堂参与感。没想到这么理论的课程也可以这么有趣味,整体知识非常全面,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2)武汉大学
参与学生:本科生
合作课程: 剑桥大学教授 Enrico Paicr《外星探索的机制与案例一地外行星与生命探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Francesca Albrezzi《世界艺术鉴赏:艺术、摄影、展览和现代博物馆》
课程反馈: 课程选课人数百余人,层次丰富的课程类别,干货满满的授课内容,幽默的教学风格,深受武大学子的好评。在外星探索课程中,学生更是表示:“感谢第三学期的国际课程,让我能短暂地从人体结构、细胞分子中抬起头来,跟着空间物理领域的大牛沉浸式学物理。”
(3) 北京理工大学
参与学生:本科生院
合作课程:麻省理工学院 Kit Hickey 高级讲师《创新创业关键技能实训-让商业概念落地》、剑桥大学 Oliver Linton 终身教授《国际投资概论-股票市场的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等4门课程
课程反馈: 助教老师表示:“国际通识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尝试,这次引进课程没想到得到同学们的高度喜爱。”在课堂上,尽管语言上的挑战也比较大,但是在这样的学习也更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值得尝试。
(4)东南大学
参与学生:吴健雄学院学生
合作课程:阿德莱德大学统计机器学习终身教授 Dino Seidinovic《统计机器学习》课程反馈: 东南大学吴建雄学院是东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学院汇聚了全校的高端资源培养优秀人才。22 年暑假小学期针对吴健雄学院特色的“三制五化”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商定《统计机器学习》课程体系。课程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个性”的方针,涵盖统计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