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哪些病,怎么预防这些疾病?

如题所述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寒冷容易流行。

1.临床症状。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 1 ~ 7 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 40 ~ 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哺乳羔羊对口蹄疫特别敏感,常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发病急,死亡快。



2.诊断方法。该病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包病、羊痘、蓝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羊水疱皮或水疱液、血清等送实验室进行确诊。

3.防治措施。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必须严格搞好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畜产品的进出口,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偶蹄动物及产品 ;种羊场、规模羊场免疫程序 :种公羊、后备母羊每年接种疫苗 2次,每间隔 6 个月免疫 1 次,每次肌注单价苗 1.5 毫升 ;生产母羊在产后 1 个月或配种前,约每年的 3月、8 月各免疫 1 次,每次肌注 1.5毫升。

一旦发生疫情,要遵照“早、快、严”的原则,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检疫等综合扑灭措施。疫区内最后 1 头病羊扑杀后,要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羊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才能解除封锁。



(二)羔羊腹泻

1.临床症状。其中主要是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梭菌、沙门氏杆菌、轮状病毒、牛腹泻病毒等。该病一般发生于 7 日龄内羔羊,以 2 ~ 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患病羔羊精神委顿,厌食,虚弱,弓背。严重时起卧困难,后驱常被粪便污染,粪便(酸)恶臭,一般呈半液体状,往往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残片、气泡或浓稠粘液。单纯性消化不良引发的腹泻,粪便常与草料颜色相近,灰白或黄褐色,如粪便呈黑褐色或血色,往往为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或中毒性致病因素引发。

2.防治方法。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可采用对发病羔羊补液或服用抗生素等。对中毒性腹泻可配合相应的解毒措施。(1)口服土霉素、链霉素各 0.125 ~ 0.25 克,也可再加乳酶生 1 片,每天 2 次。(2)肌肉注射痢菌净,每次 1 ~ 2毫升,2 次即可。(3)口服杨树花煎剂、增效泻痢宁、维迪康,对病毒引起的腹泻疗效较高。

(三)羔羊痢疾

1.临床症状。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恶臭的白色、黄色以至绿色稀水样粪便,迅速消瘦,眼窝下陷。口流泡沫,被毛粗乱,粪中带血,最后死亡。发生该病时,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

2.防治方法。(1)羔羊产后第 1 天灌服土霉素或氟哌酸,第 2天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 E。治疗时用磺胺脒 1 克,碳酸氢钠 0.2 克,每天 2 ~ 3 次,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 160 万单位,1 日 2 次。也可口服或注射氟哌酸、环丙沙星等。(2)在该病流行地区,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预防,第 1 次在分娩前 20 ~ 30 天,于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 2 毫升,第 2 次在分娩前10 ~ 20 天,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 3 毫升,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或者注射羊三联苗或羊五联苗也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