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翻译为:的。例: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②诸将请所之。

⑷这,此。例: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之的基本字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中的用法为:动词,本义,出、进、发展;动词,往,到......去;、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代词,他,她,它(们);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7
在文言文中,之有三种词性多种意义。
一是作动词,意思是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例如:
1、之虚所卖之。——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是作代词。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例如:
1、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2、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也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三是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例如:
1、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同上)
有时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时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例如: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8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四、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第3个回答  2020-12-04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第4个回答  2020-04-28
1、有“的”的意思。2、都“到……上”“在”的意思。如:错耕之垄上。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4、代词。5、宾语前置的标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