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上瘾吗?

胰岛素对人体有什么副作用?

可以肯定的回答你:不会。

“使用胰岛素会上瘾”这个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胰岛素是人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激素,糖尿病人只是这种激素的代谢出了一点问题,需要额外补充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而已。

我们对胰岛素更确切的说法是需要,而不是上瘾。就好比我们活着,就需要呼吸空气、需要水一样,我们一辈子都需要依赖空气和水,如果没有就会死掉。对胰岛素也是一样,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它,只是正常人体内足够,就不需要再补充。

很多患者用了胰岛素就停不下来,不是因为上瘾,而是因为一直都需要补充。

其实一旦得了糖尿病,无论是吃药还是打胰岛素,都基本上是终身的。而药物一般需要肝肾代谢,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人就是因为口服药出现副作用以后,才选择打胰岛素的。再比如妊娠糖尿病,因为孕妇不能吃药,一般也是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

胰岛素其实是最生理的疗法,它是对肝、肾、肠、胃影响都最小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方式,不良反应也是最小的。

还有些人对胰岛素有偏见,觉得胰岛素打了以后会变胖,其实发胖的原因还是因为吃的多、动得少,热量供需不平衡,胰岛素只是让营养更加充分利用了。无论打不打胰岛素,我们都要控制饮食,积极锻炼,才能保持身材。

总的来说,迄今为止胰岛素是控制糖尿病的最好武器。病友们可以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早点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以免耽误自己的病情。

公众号:爱多ido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9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时,宁愿不治疗也不愿意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他们拒绝注射胰岛素的理由是“胰岛素用了就丢不掉了”“听说胰岛素会上瘾”。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糖尿病主要分为4型:1型糖尿病属于胰岛功能完全丧失,临床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属于胰岛功能相对丧失,临床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分娩后大部分都可以自行痊愈;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一般都是在临床上使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

糖尿病人为何要使用胰岛素?

形象地说,胰岛素就像一把可以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大门的专用钥匙。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动力,人体才得以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胰岛素缺乏或者分泌不足,均无法有效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升高,最终经过人体代谢经尿液排出,即出现糖尿病。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范围。
长久以来,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重要方法。胰岛素治疗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或减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最符合生理状态的疗法,也是对肝、肾、胃等器官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胰岛素治疗的费用相比于口服降糖药是比较低的。

那么长期注射胰岛素真的会成瘾吗?

是否产生药物依赖,并非以是否终生使用这种药物为依据。胰岛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是最主要的降血糖物质。没有胰岛素,人体就无法正常运转。应用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及预后均有帮助。即使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也是由于病情的需要,跟贫血的人补铁,缺钙者补钙一样,与药物上瘾完全不同。同时,胰岛素的用法用量是根据病情决定的,并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当用则用,当停即停。
所以,胰岛素“上瘾”的说法并不可信,它对某些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利远大于弊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4-04-27
人体胰岛素是体内胰腺β细胞分泌的,可以通过抽血测知它的血浓度。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转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年轻的糖尿病人绝大部分是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必须使用胰岛素才能降低血糖。而老年病人特别是体型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多数正常或较高,这就是因为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代谢紊乱。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大多数老年病人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是否就不需要注射胰岛素?这种想法也有道理,对这种病人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然而,当口服降糖药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或者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就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首先,如果经严格饮食控制及服用较大剂量的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时,必须长期补充胰岛素。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控制症状及高血糖等,同时又使胰岛素β细胞减轻负担,待β细胞贮备功能逐渐恢复后再减量使用胰岛素,甚至恢复口服药与饮食治疗;其次,当糖尿病病人合并有严重肝病、肾病、神经病变及下肢坏疽等情况时,也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免加重这些并发症;再者,在病人有外科疾病需行大手术前后,即使原用口服药治疗者亦须改用胰岛素或暂改用,以便防止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胰岛素是治疗本病的特效药,虽然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它可以防治急性并发症,以纠正代谢紊乱、提高人体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改善营养等。只要有使用的适应症,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应用均对人体有利无弊。临床长期观察结果,注射使用胰岛素较口服药组所见心血管病病死率低。使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但不会使病人变为胰岛素依赖型,反而可以增加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根本上不存在“上瘾”的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7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四点。 一、低血糖。最为常见,多为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未按时进食所致。当血糖降至一定程度时,患者可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为了预防低血糖的严重后果,应教会患者熟知其前兆或轻微症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以随时准备进食。发生低血糖后,一般轻者可口服糖水,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进行进食。需特别注意,有些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迅速表现为昏迷,称为“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 二、过敏反应。多数为牛胰岛素所致,它可刺激机体产生IgE等相应抗体而引发过敏反映。过敏反映一般轻微或短暂,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过敏性休克。必要时用H1受体阻断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三、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患者应用超过常用量的胰岛素后未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即发生胰岛素耐受,通常将患者每日用量超过200U时称为胰岛素耐受现象。急性耐受性可由创伤、感染、手术、情绪激动等引起,可能与血中具有抗胰岛素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有关。处理方法是清除诱因,并加大胰岛素用量。慢性耐受性可能与体内产生抗胰岛素抗体或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有关。处理方法是可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 四、脂肪萎缩。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改用高浓度胰岛素可减少该反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