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有关日本会津的历史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

问题如题。

会津战争——母成峠的攻防

概述

自江户无血开城以后。各地的佐幕志士并不甘心神君三百年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会津藩主松平容保自回会津以后,整备军火,改革兵制,准备和新政府军决一死战,同时,东北地方诸藩并不希望把奥羽地方卷入战火中。庆应四年(明治元年4月11日),仙台藩主伊达庆邦,米泽藩主上杉齐宪向奥羽镇抚总督九条道孝提出对会津宽大处理的请求,但是遭到了拒绝。于是奥羽和北越诸藩揭竿而起,成立了奥羽越诸藩同盟(以下简称为同盟军),一齐反对骄横的西南外样藩阀政府。新政府在结束了上野战争后,就决定开始平定奥羽。五月新政府军夺取了联合军的白河城,确保了进攻奥羽的通道。使战争在年内结束成为可能。上野战争结束使得新政府军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东北战场。新政府军采取孤立会津的战术方针。6月24日陷棚仓,13日陷平城,27日三春藩投降,并为新政府军打前锋,29日打下了二本松,逐次消灭了会津周围的各小藩,把会津孤立起来。同时北越方面的战事结束,北越方面军山县有朋的四万大军对会津的后方构成了很大威胁。但是他们进击会津得翻山越岭,需要很多的时间,如果这样的话势必要在冬天作战,但是这对以萨长军为主的政府军非常不利。大村益次郎反对东山总督府单独行动,但是板垣退助,伊地知正治等人认为现在是出兵的大好时机。鉴于其强硬的态度,大村还是同意了板垣退助的意见,于是8月20日,新政府军从二本松出发,直扑要道母成峠。

战斗的发端

庆应四(明治元)年正月开始的戊辰战争的战斗区域逐渐向东推移。到了三月,新政府军全面进驻江户,四月让出江户城的旧幕府抗战派向关东各地逃逸。时至今日,对于江户开城是否妥当仍有争议,笔者在此不予评价,但是必须指出这么一点,西乡隆盛等明治新政府的领导层在当时尚未认识到战火已经蔓延开去,尚未剿灭的旧幕臣等佐幕势力的存在将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实际上虽然无法对逃脱的诸队实力作出确实的评估,但是也有着无法轻视的作战能力。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大鸟圭介率领的传习步兵队为基干的逃脱军(以下通称为大鸟军),他们一旦占据宇都宫城,对下野国周边的新政府方诸藩将产生极大的威胁。

直到闰四月,新政府军东山道总督府与大鸟军多次发生冲突,但是始终无法将之全歼,另一方面则无法阻止大鸟军和会津藩的联合。新政府军在五月夺取奥羽越诸藩同盟军(以下通称为同盟军)占据的白河城,确保对东北地方的突破口,使年内结束战争成为可能。

白河城周围的攻防战持续期间,江户的新政府军取得上野战争的胜利,终于开始准备对同盟军进行真正的攻势作战。

新政府军在最初采取去枝弱干的战略方针,即对会津周围的小藩进行调略使之脱离同盟,然后才对处于孤立状态的会津藩作出致命一击。

为此东山道总督府逐步占领沿海地区的各藩,然而在迎来秋天的七月占据二本松藩之后,决定转换方针,一举攻占会津。其理由为,以南国的士兵为主体的新政府军无法承受严寒的打击,在冬天来临之前挑起短期决战,将对己方更为有利;同时,对于同盟诸藩来说,如果相当于根干的会津藩战败的话,如同枝叶的同盟诸藩也必将投降,优先攻占会津的方针因此定了下来。

同一时期,北越方面的战事告一段落,山县有朋的四万大军从越后口向同盟军施加压力,但是翻越大山脉确保对会津的突破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这样的状况下,实际上掌握统括全体新政府军的权力的大村益次郎并不同意东山道总督府单独出击。但是萨摩的伊地知正治和土佐的板桓退助态度十分强硬,主张东山道总督府单独进攻会津,大村为其热情折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在东山道总督府进军会津之的时候,与大鸟军在母成峠发生冲突。

两军的战力对比

东山道总督府的战力核心为萨摩、长州、土佐、鸟取的各藩兵,还包括北关东诸藩的部队(充当预备队)。从现在看来大概有旧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的战力,再加上日光口的中村半次郎支队,其规模有一个小规模独立混成旅团之大。如果从独立实施补给活动方面来看应该是小编成的独立混合旅团。

名义上九条出任总督,但是部队的实际指挥是通过板垣退助、伊地知正治两名参谋合议后进行的,因此总督只是装饰品般的道具。

二人在用兵上提倡少数精锐主义,其具体表现为伊地知要求将萨摩藩中最为精锐的由鹿儿岛城下出身者组成的小铳队的过半数置于麾下。从番号看的话,包括从一番队到六番队的六队小铳队。对于伊地知来说,组建时间越长(番号越小)的军队就是精良强大的部队。

与此相对,同盟军在失去二本松之后,士气低落。同时由于将大半兵力投入越后口的防战,一下子无法抽调回来,而且剩余的兵力分散于会津国境的各峠,也就完全无法有效地利用内线的优势。为了收复二本松失败,同盟军丧失了宝贵的预备兵力,大鸟军只得独自承担起守备母成峠的责任。

母成峠的守备队是以传习步兵为中心构成,其规模按照现代的标准,大概在一个大队左右。传习步兵队由江户的町人组成,其装备的小铳为最新式的。在战争初期,旧幕府军的主力小铳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但是到了八月的时候,新政府军也得到这种武器,火力也就和旧幕府军不相上下。基本上,母成峠守军三分之一以上为大鸟指挥的旧幕脱走军(约350余),是守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另外有会津藩若年寄田中源之进指挥的会津藩兵300余人,二本松藩家老丹羽丹波指挥的二本松藩败残兵百余人,大鸟属下的土方岁三,山口二郎(斋藤一)指挥的旧新选组残党50余人。另外还有仙台等东军各藩兵50人左右,计共800余人左右。

进攻会津的路线

无论是从沿海地区还是从内陆地区进入会津,都必须翻山越岭,克服其间的种种困难,那么要怎样将非战斗损失降至最低,就是新政府军的参谋所要考虑的问题。

伊地知正治主张越过母成峠沿猪苗代湖北岸进军,板垣退助则认为越过御灵柜峠从南岸进军更好。两者各执一见,互不相让,无法达成一致的见解。

如果从母成峠方面进军的话,道路比较平坦,便于快速进军。但是如果同盟军在猪苗代城放火,并烧掉十六桥,那么新政府军对会津的作战将无法顺利完成。伊地知对自己的作战方案非常自信,认为一定能抢在联合军毁坏十六桥前头完成作战。事实表明,新政府军的突进并没有留给同盟军多少时间去完成这些阻挠行动。

板垣退助也坚持己见,二人意见很难调和。于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就是暂缓进攻节奏,将兵力一分为二,两道并进,尽早发起攻击。但是如前所述,旅团规模的新政府军东山道总督府用于正面攻击的兵力只有三千左右。即使击退敌军,要在敌区扎根也需要更多的兵力。因此将三千兵力一分为二,也就是让一千五百人去攻打一个隘口,很可能都无法得手,也就会陷入追二兔不得一兔的困境,这个方案存在的危险不言自明。

面对萨摩与土佐的意气之争,长州的桃井发藏进行调停,指出分兵作战为至愚之举。到了开始攻击的前一天,板垣改变立场,同意翻越母成峠,根据伊地知的方案,新政府军预定在八月二十日强攻母成峠,完成闪击作战。

大鸟军的防御态势

七月的二本松失陷以前,同盟军的母成峠阵地只是会津和二本松的联络据点,只有若干会津军驻守。二本松失陷以后,该地一度是同盟军收复二本松的前进基地,后来夺还作战成为泡影,母成峠就成为会津藩境守备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性质随着战局的推移而变化。

除此之外,同盟军在二本松方面山麓的隘路口的原有阵地上构筑第二线阵地,接着在其上方构筑第三层阵地。由此可见,阵地的性质逐渐变为防御,按照自然地形构筑形成纵深阵地,先不说中世的情况,即使在当时,也只是存在几道防线构成复线阵地的做法,还没产生纵深防御的概念。

《会津戊辰战史》等对母成峠的地形作了过大评价,其实较之其他隘口,母成峠的隘路口的地形开阔,峠的坡度也比较缓。虽然通往峠的长长的隘路为山地包围,但是主道之外还有不少小道,这是防守上容易形成漏洞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1
若松日本本州北部的城市,在福岛县西北部会津盆地。人口11.6万(1985)。面积286平方公里。1590年在市东南筑鹤个城,1899年设若松市,1955年与周围町村合并称“会津若松”。地方物资集散地。传统漆器著名。六十年代起工业发展,有电气、纤维、制材等。旅游业发达,附近有盘梯国立公园、猪苗代湖、古城旧址等名胜古迹。被称为有日本古代灵魂之所的会津。位于日本东北部。浓缩了以鹤城�9�9白虎队等武士道文化为代表的,包括历经数百年积累而形成的乡土料理,传统文化。更有以猪苗代湖,磐梯山,五色沼等秀丽的自然风光及富有情趣的温泉。是体验正在失去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名胜。
第2个回答  2014-01-01
正史的话可以看《日本书纪》,不过应该不太好找。《日本外史》
日本自天武天皇以前都没有修史,早期的都记载在中国的史书《三国志》,《后汉书》中
还有汪公纪的《日本史话》,也是不错的一本书。但这本书里错误挺多的,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可能不够严谨,但若只是日本历史感兴趣,还是很不错的,写的很生动,如果只是粗略的了解,《一口气读完日本史》就好了,其他还有什么《日本王室史话》之类的,不过我也没看过,不知道好不好。
如果想了解武士道,茶道,可以看看茂吕美耶的《物语日本》,还有一本《江户日本》武士传可以看看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01
乱奸的超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