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的风俗?

如题所述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语言
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饮食习惯:客家民系很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 .炒豆如炒虫.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出嫁当天不吃饭: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4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语言
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