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综艺,到底凭什么保持吸引力?

如题所述

哈喽大家好。调查显示,观众表示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等视频形式,网综节奏欢快、易于调节心情是他们更为偏爱网综的最重要原因,其次,轻松不烧脑也是网综相对电影、电视剧等对观众更友好。当前中国网络综艺行业靠什么保持吸引力?

主要呈现六大特点:题材类型丰富多样、众多流量明星蹊径,招商额高企,营销专业,节目热度和讨论度高涨,广告价值高昂。

——题材广。当前网综已经覆盖户外竞技类、生活体验类、偶像养成类、竞技比赛类、亲子互动类等众多题材,可以全方位的满足任意观众的观看需求。

——明星多。头部综艺通常会邀请诸多知名流量明星加持,这类明星国民度广、认知度高,同时自带热度,既可以吸引普通观众对节目观赏热情,也自带固定的粉丝观看群体。

——价值高。网络综艺节目的价值重点体现在广告领域。节目呈现的多种广告形式,有助于观众建立对品牌的认知和产生消费的欲望,并进一步进行消费,从而将网络综艺巨大的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

——热度高。网络综艺节目在播出期间一般呈现高热度,高讨论度的特点,部分头部综艺更是实现了热度和讨论度时间上的延长。以《偶像练习生》为例,当前总播放量高达30亿次,单期播放量2.5亿次,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140亿,相关微博话题盘踞微博热搜榜高达652次。

——招商额高。2014年《奇葩说》第一季招商金额仅为5000万元,仅仅四年时间,网络综艺的最高招商额已逼近7亿元,而且可预见的时间内这个金额还将还需增长。

——重视营销。利用大数据了解节目自身所拥有的市场以及受众群体特征,然后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爱好,进行集中性营销和精准营销。

当前,网络综艺模式类型主要集中在娱乐、真人秀、游戏竞技、选秀、生活方式(包括约会、婚恋、时尚、美妆、亲子、美食等)这几大类型中。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观众对综艺节目的要求愈加严苛,千篇一律的内容难以吸引大众的观赏热情。仅仅依靠节目形式、内容的哗众取宠取胜也因监管的高压难以实现,更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创新才能维持节目长久的生命力。在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同时,也完成小众文化对大众的普及。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多留言评论,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6
目前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怎么说呢,从一个职业者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点走偏。也可能是介于中国市场大环境所导致的,中国的观众更多的可能会有一种窥探的心理,希望看到一些明星的普通一面或者日常的一些生活状态什么的,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不能作为道德的一种限制,只能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观众心里所向。当然我还是更看好国外的综艺节目,因为国外的综艺节目确实有很多值得国内市场学习的地方。

首先,国外的市场不以明星为节目主导,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所谓了“名声”官司和不必要的琐碎问题;其次,作为综艺节目,往往节目都会具有一定的教育色彩或者有一个明确的知识导向,即使一些激烈炫彩的国外真人秀往往也会基于一些大的故事背景,比如小说,漫画等。而且,很多国外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往往都会以电影或者纪录片等各种相对来说新奇的风格制作,从而使得贴地气的真人秀显得更加高大上。但是,中国目前市场而言,可能由于经济大量注入的缘故,多数跟风真人秀或者综艺节目不是跟风就是模仿,反而丢弃了原来属于中国独有的“意义”。所以,在这个混乱的市场里,我认为往往看到的只有钱,没有什么作为艺术或者存在的意义;再加上中国的“明星国情”,如果不追星的前提下,我个人感觉目前国内综艺节目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第2个回答  2019-10-16
1.文化类节目以亲民样式走向大众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些电视受众对被动传播教育的方式不买账。于是,部分从业者就在主观上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认为综艺节目就应该娱乐大众,如果融入价值理念的传播,就容易出现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刻板说教,传播力和影响力不高等问题,很难被市场认可。
这种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思路,使其创作施展不开拳脚,缺乏新意和魄力。其实,形式创新并不等于文化内涵的缺乏,更不是审美趣味的低俗。实际上,即使在艺术表达上令人眼前一亮的综艺节目,也必须蕴含一定的价值导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央视的《朗读者》以“访谈+朗读+解析”的形式,邀请嘉宾围绕当期主题词分享亲身经历,朗读相关精美文章,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让观众从中体悟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深圳卫视利用身处改革开放地标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打造的原创节目《图鉴中国》运用照片对比这一富有原创性、新鲜感的表现方式,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科技、工业、体育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节目通过新闻式的立意、纪录片式的内容、综艺式的形式,以及时光分享、见证人讲述、闪光时刻等多个具有强烈感染力和仪式感的环节设置,让静止的图片“说话”,在提高观赏价值的同时,也加深了节目内涵的深刻性,成功解锁了文化类节目发展的新模式;
北京卫视的《上新了·故宫》让明星跟随专家进宫识宝,再联手设计师设计相关文化创意衍生品,不仅打破了大家对故宫的刻板印象,也使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走进公众视野,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还有《国家宝藏》以话剧舞台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经典咏流传》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经典诗词,《一本好书》首创的场景式读书形式结合了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
这些节目引发观众好评,就雄辩地证明,综艺节目在遵循电视传播规律的同时,坚守艺术创新,注重文化性与趣味性的双向提高,走出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就能吸引受众,将价值理念润物细无声般传播开来,从而实现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最大融合,有效释放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
2.让普通百姓成为节目视觉主角
当下在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综艺节目大多集中于传统文化题材。其实,除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垂直领域,综艺节目的创作者还可以从当代中国火热现实生活的题材富矿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找到社会生活、百姓情感与主流价值、与综艺表现形式相交汇的热点、焦点、兴奋点。
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关注扶贫事业,组织由明星、企业家组成的“助农团队”深入贫困地区,用实际行动为村民打通产业链。
移动端成为现代人阅读的重要途径,微博、微信中的文章动不动就有10万以上的阅读量,《阅读·阅美》的节目组看到了这一现象,试图通过阅读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热文,讲述这些文章背后的真情故事,来与观众探讨婚姻、工作、健康等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腾讯视频的《奇遇人生》里,明星们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体验各种奇妙际遇,并开始同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微妙联系,这种锐度和深度成为吸引观众并形成收视黏性的重要力量。
第3个回答  2019-09-23
对明星的个人发展有不错的好处

如果是一档综艺的长期嘉宾,那么只需要立好人设就能收获到大量的粉丝,这一点是很难通过作品达到的。对于年轻的艺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拥有更多的粉丝,后续能得到不错的资源,这才是年轻艺人最需要的东西。那么作品能带给他们这些吗?小编觉得并不是不能,只是很多作品即便是艺人自己表现得很好,也会因为种种原因石沉大海。一部作品想要红起来非常难,靠的不单单是演员的演技,还有宣传等等原因。

那么一档综艺火起来就容易了吗?当然不是,想要做好一档好的综艺也是需要花费功夫的,但是对于年轻艺人来说,综艺是周期非常短,他们只需要露脸,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看过综艺的人能记住他就行了。对于年轻艺人来说,最好的发展之路就是综艺这条路,特别是当自己的作品没有火起来的时候,通过综艺积攒人气是常见的方法。

如果是让一个艺人去拍一部电视剧,可能需要花费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最后的效果怎么样还不确定。但是参加一档节目,几乎一个月就能完成,从时间上也会比较倾向综艺。而且还是节目没有火的情况,如果节目火了,那么其中的嘉宾很容易被带火。就比如几年前的《歌手》这档节目,其中的邓紫棋就是这样火起来的。虽然说在港澳地区她名气很大了,但是在内地发展,不能不说这档节目对她的帮助巨大。
第4个回答  2019-11-25
靠的就是越来越和情色打擦边球的商业化表演..以犀利、麻辣风格闻名的星空卫视王牌脱口秀《lady呱呱》日前再度挑战电视栏目尺度限制,在主持人杜沁怡(阿萨)的要求下,周瑾和杨璐溪、史汶鹭三位身材火辣的顶级超模在一个环节中隔着透光的白纱换衣,现场重现T台走秀的后台换衣的情景,不但现场配合暧昧、情色味十足的音乐,隔着布帘大秀好身段,还颇具挑逗意味的把性感内衣从布帘后扔出来。如此大胆的举措让以性感自居的主持人温雅都表示“自己做不到”。
此举在网上直播之后,再度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斥责《lady呱呱》情色意味太重,这些画面不应该在公开播映的电视节目中出现,长此以往,会给观众树立极其扭曲的道德观念;更有甚者直呼应给电视节目评级,《Lady呱呱》中竟然出现女嘉宾脱内衣的举动,实在有伤风化。而众多粉丝却力挺,有粉丝说“展示观众想看的,才是《lady呱呱》”,还有网友冷静客观的表示“情色不是色情,主持人也交代过是重现T台后台的画面,并不是为了刻意吸引眼球才让嘉宾脱内衣的”。

对此《Lady呱呱》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并非通过此举抬高收视,只是为了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模特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有这个环节才够饱满,“现在观众的接受能力没有那么脆弱,也更宽容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