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为什么洋务运动被看成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代表人物

第一,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们兴办的企业尽管机械化的程度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


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在经营管理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如张之洞筹办汉阳钢铁厂时,没有仔细考虑冶炼钢铁的原料和燃料问题,直接向英国订购机炉,结果因所购设备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而无法使用。选厂址时,张为了能在自己的总督衙门就能看到工厂的烟囱冒烟,硬将厂址定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

为此不仅大大增加了煤铁转运的开销,还使选厂址筑厂基多耗了100多万两白银。经过多次失败,洋务派逐渐摸索到了一些办厂经验,并在后来的经营中加以改进。洋务派这些经验使得后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少走不少弯路。

第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破坏。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地主、官僚和富商也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就产生了。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由于资金不足,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通过“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创办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或转化为官僚资本,或发展为单纯的商办,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有的发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第三,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经营三年,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开平煤矿出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后,江汉关洋布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卢汉铁路的铁轨不是进口的,是由汉阳铁厂制造的。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第四,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洋务运动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这是洋务运动中举办得最成功、最有远见卓识的一项内容。


京师同文馆

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总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4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是因为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一是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二是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三是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四是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因此,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5
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现代化。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使中国这个古老的荒原上,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一方面,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
洋务派感到,办这些新事业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他们仿效外国,兴办了一些洋务新学堂,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据统计,至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据一些资料估算,到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已有一千数百入。
 此外,洋务派还通过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人才。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3个回答  2020-11-18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2],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4个回答  2016-06-10
第一,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第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四,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总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相似回答